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严冬之下,群鸟南迁。
在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里有4个经过我国境内,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南亚候鸟迁飞通道在四川境内重叠,为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越冬或繁殖栖息地。
究竟有多少水鸟选择在四川的湿地越冬?今冬,170余位鸟类调查队员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省林草局”)的组织下,对全省21个市(州)、100个县(市、区)的149个调查单元进行深入调查,足迹覆盖省域大部分越冬水鸟集中分布区。
近日,初步调查结果已经出炉。作为四川首次全省范围越冬水鸟调查,调查怎么做?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进行采访了解。
有何区别?
首次覆盖全部市州,调查方法更加规范
这不是四川首次进行越冬水鸟调查。
2016年,四川省林业厅曾首次完成冬季水鸟调查,在23个点位记录到63种33540只水鸟;自2017年起,由成都观鸟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各地观鸟会等机构共同自愿发起了连续九轮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然而受限于路途、经费等问题,一直没有将调查范围覆盖全省。今年的调查由省林草局牵头组织,有了专项经费的支持,人员组织更加充裕,调查点位设置更加全面,并制定了系统的调查技术和工作方案。
调查范围上,今年重点增加了往年未纳入的川东及三州地区。如川东地区的州河、巴河、渠江、赤水河等区域,甘孜州的雅砻湿地、凉山州的大桥水库、安宁河流域等为首次调查,所涉市(州)也从去年的13个增加到21个。
为避免由于鸟类移动造成数量偏差,采用同步调查的方法将调查周期限制在10天以内。而调查范围的扩大,更为调查增添了难度。
因此,今年在调查方案中规定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面的“预调查”,即在正式调查前把需要调查的区域快速地走一遍,提前设置路线,确定重点调查区域。“有些新增的点位涉及区域范围大,如果直接去现场找鸟,花的时间会很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阙品甲说。
“预调查”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正式调查的效率,十天内,百余名调查队员兵分多路同时行动,确保覆盖全省的一百多个调查单元顺利完成。
如何调查?
透过望远镜,统计水鸟数量和种类
路线和方法已经确定,进入鸟类栖息地后具体如何调查?
“重点是统计数量和种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刘昊已经参与越冬水鸟调查多年,这次主要负责绵阳涪江江岸的水鸟调查。调查期间,他习惯开辆越野车,载上高倍望远镜和相机自上游往下游调查。
“通过望远镜,大概每次可以观测直径一公里的鸟类,每隔一公里停下来数一次,一天下来,大概能记录二三十公里。”刘昊说。
“200只,红头潜鸭;50只,绿头鸭……”将望远镜安装在三脚架上,调好角度,弓着身子,刘昊快速地透过镜片分辨清楚江面一群鸟的数量和种类。而面对天上飞的鸟群,则会用胸前挂着的手持式望远镜灵活追踪。身边的助手会同步用笔在调查表上进行记录,同时通过手机上传现场图,留下具体定位。
水鸟调查,不仅要记录江面上的,也要观察绿洲生长的树上的鸟。普通人从岸边往江面看,往往只能看到水鸟聚集在一起,似密密麻麻的黑点,但调查人员实际上只需要十几秒,就能预估到数量并识别种类。
既要数得快,还要看得准,怎么做到的?刘昊分享,一群鸟并不需要一只只数,真正的诀窍在于巧用望远镜。“根据经验,一个望远镜筒的视野里大约能装25只鸟,只用移动望远镜,看看这群鸟需要几个筒可以覆盖住,再乘以25,就是鸟的大概数量了。”
掌握方法后,接下来就是熟能生巧。深耕动物生态学、水鸟多样性多年,刘昊能一眼认出的鸟类已有上百种。一片水域,可能同时出现十几种鸟类,他表示,望远镜下,鸟类的外形区别会被放大,要想快速分辨,重点要抓住鸟类外观上明显的如胸口颜色、鼻子形状等特征。
结果如何?
更多珍稀鸟类现身,鸟种数量稳中有升
数据显示,历时十天,全省范围内90种、16.66万只水鸟被记录下来。其中,雁鸭类占水鸟总数的七成,白骨顶成为四川“第一大鸟族”,共有19978只。
与第八轮四川盆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的74种、7.86万只相比,今年四川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实现了双提升,为历年之最。
阙品甲介绍,数量的骤增与调查范围的扩大有直接联系,鸟种数量整体上呈现稳中有升趋势。但更令人欣喜的,还是越来越多种类的珍稀水鸟在四川露面。
此次调查,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共130只,除了过去熟知的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黑颈鹤、朱鹮,过去主要越冬于东南沿海的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也出现在镜头里。此外,此次调查还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共955只,主要为小白额雁、鸳鸯、花脸鸭、鹮嘴鹬、小鸥、紫水鸡、灰鹤等。其中,中华秋沙鸭发现数量超过50只,从分布范围到数量上都有明显扩增。
有首次出现的:姬鹬成为四川新增鸟类记录;黑脸琵鹭在1980年前后曾有过调查记录,今年首次留下了影像记录。
也有“结伴”出现的:朱鹮曾在2023年1月记录过1只,不过当时并不确定其来源,而这次记录到7只,基本可以确定是自然扩散。卷羽鹈鹕去年首次在四川发现,今年则带着同伴连续第二年在四川越冬。
与此同时,越冬水鸟的栖息地现状、干扰因素也被记录下来。调查人员发现,钓鱼、游憩等人类活动是水鸟的主要干扰,在部分区域,河道清淤造成的水位变动也影响了鸟类分布。
四川作为“千河之省”,几乎所有湿地类型都有分布,鸟类分布也较为广泛、分散,这实际上为生态保护工作增添了难度。“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还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入整理、分析,为日后四川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阙品甲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