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林莉
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谱系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部影片不仅延续了前作对传统神话的创新性诠释,更在叙事与制作上实现质的飞跃,哪吒身上的奋斗精神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从中国哲学的视角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资源,既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又与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产生强烈共鸣。
人性善恶:魔丸与灵珠的哲学象征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哪吒(魔丸转世)与敖丙(灵珠转世)两个角色的命运对比,探讨了人性善恶的哲学议题。魔丸与灵珠的对立,构成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的经典哲学框架。
魔丸象征着人性中原始的、冲动的、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愤怒、贪婪等负面情感和本能。刚降世的哪吒如同一匹野马,肆意奔腾在心灵的旷野上,挑战着道德的底线,展现了人性中野性的不羁与欲望的洪流。
灵珠则代表着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如同初升的朝阳,温暖而充满希望。敖丙性格温和、善良,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总是试图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
善恶本是对立的,然而,影片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对立,而是进一步展示二者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与融合。
哪吒虽为魔丸转世,但在父母的关爱、师父的教导以及敖丙的友情影响下,将魔丸的力量用于对抗邪恶、守护陈塘关,实现从“魔”到“善”的转化,正所谓“魔丸不是诅咒,是苍穹裂开的第三只眼”。
敖丙虽天性本善,也曾因龙族的压力和自身的私欲,一度站在陈塘关百姓的对立面,但最终在与哪吒的相互影响下回归正途,共同对抗天劫。这种转化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影片中关于申公豹、无量仙翁的角色塑造也体现了善恶的转化。它提醒我们,创作时不能脸谱化、扁平化,在面对人性的善恶问题时,不能简单地贴上标签或作出绝对化的判断。
奋斗精神:中华文化的哲学溯源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延续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我们看到一个肉身尚未修复完好,为救朋友、报仇恨,一路斗妖斗仙的哪吒。“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这份精气神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在神话故事中就有所体现,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这些故事传达了“不信神、不信鬼,关键信自己”的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基因。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往圣先贤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揭示了自然界永恒运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个人不断进取、永不懈怠的重要性,并倡导君子应效法天道,不屈不挠,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论语》中提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菜根谭》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都是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吕坤的“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等,更是把个人奋斗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已不再是那个叛逆不羁的少年,而是一个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勇于担当的小英雄。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敌人,还是面对重塑肉身的困境,哪吒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境中突破。“我肩负父母的性命,陈塘关百姓的安危,受这点罪又算什么?我要扭转命运。”
在影片高潮部分,哪吒面对强大的天元鼎和玉虚宫捕妖队,明知力量不足,却依然选择迎难而上。最终,集父母、朋友和众妖之力,战胜代表天界的玉虚宫。
相比之下,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往往更依赖个人力量与命运的安排。不论是日复一日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还是依赖于神赐力量与命运安排的赫拉克勒斯,最后都是依靠神明的解救。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结局,众神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而哪吒的奋斗则更强调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人定胜天”的思想。
《哪吒之魔童闹海》将奋斗精神与中国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与精神气质。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与奋斗激情。哪吒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也是对命运的把握。影片通过哪吒的奋斗历程,向观众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奋斗不仅是外在的行动,更是内在的修行。
在未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技术实力,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力量。期待《哪吒》系列带来更多的突破与惊喜。
作者简介
林莉,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四川省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基地主任。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