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智能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爆雷,行业洗牌还在继续

发布时间:2025-02-14 15:53:16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来自四川省巴中市的研发人员王涛(化名)没想到,今年2月,是他入职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8年的时间,也成为他办理离职的日子。

蛇年春节还没结束,纵目科技就传出深陷经营危机。多名纵目科技员工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从2月8日18:00后,企业办公楼开始断电并封楼,员工可在保安的陪同下进入楼宇把个人物品取走。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以自动泊车起家,长期在智能辅助驾驶赛道深耕,2022年3月的E轮融资中,融资金额高达8.67亿元,企业估值一度高达90亿元,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曾经的产业明星,何以陷入如今境地?

2月11日,四川在线记者联系到多名纵目科技前员工,逐渐拼凑出一条纵目科技从欠薪爆雷,再到休克停摆的时间线。

对很多员工而言,了解到企业经营困难,是从一次不正常的工资发放开始的。“每月10日是我们的发薪日,但2024年11月,我们的工资未按时发放。”当时就职于纵目科技重庆分公司的研发人员老沈回忆,到了当月25日,员工们收到一封邮件,称无法发放全薪。

这份邮件提出了临时方案:税后月薪在1万元以下的员工全额发放,税后月薪在1万元以上的员工按税后封顶1万元人民币进行发放,剩余部分在融资到位当月补发。社保公积金将正常全额缴纳。2023年的绩效奖金因公司经营绩效目标未达标且公司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而予以取消。2024年的13薪暂缓发放。

1个月后的12月24日,纵目科技第二次发送全员邮件,宣布进入低功耗模式,同时发放11月工资,封顶发放1万元。

然而情况并未好转。2025年1月26日,纵目科技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宣布不再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保,正式停摆。

发生欠薪前,纵目科技员工规模在1000人左右,到今年2月,在职员工还有700多名。除上海总部,纵目科技在厦门、重庆、湖州、东阳等地也有研发中心和工厂,在德国、美国等还有分公司,王涛等员工表示,当时选择入职纵目科技,是因为它是智能驾驶领域的“大企业”。

除了规模大,纵目科技的融资表现也不弱。记者通过天眼查梳理发现,从2015年到2022年,纵目科技走完了A轮到E轮的融资,累计融资20多亿元,投资方中既有小米、君联资本、高通创投等产业资本,也有重庆两江资本、上海科创等地方国资身影。

从风光无限到坠入泥塘,在不少人看来,既有行业发展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战略有关。

“纵目科技的智能驾驶泊车产品在业内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排名前十的主机厂都有和纵目合作过,但随着该功能逐渐成为业内标配,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商开始转向自研,流失了不少用户。”一位内部员工告诉记者,行业的变化对于纵目科技这样的中低阶智能驾驶供应商来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面对市场变化,企业并没有押注壁垒更高的高阶智能驾驶,而是选择了“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赛道。2024年1月,纵目科技官宣设立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新产品——低速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该产品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

但该业务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本慢,并不能解决公司的燃眉之急。一些纵目科技内部员工也认为,对充电机器人投入资源和财力过大是公司资金断裂的重要原因。“公司把重心放到机器人上,那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就停止,业务也开始收缩,机器人业务采用的乘用车的技术路线,现阶段很难真正做到量产落地,这就导致公司在这一块的资源越投越多。”

“纵目科技的爆雷,或许将给方案供应商们带来新的启示。”一名投资人说,如今的智驾市场,方案商已经难以靠利润薄如纸的低阶方案生存,如果不铆足劲来打一场硬仗,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被清洗出局。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