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高启龙 赵荣昌
纳溪人的早春,从一杯清茶开始。
作为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方,泸州市纳溪区有着“中国特早茶之乡”的美誉。截至去年底,纳溪区茶叶种植面积稳定保持31.5万亩,毛茶年总产量2.4万吨,特早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89亿元。
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早”字往往代表着美好的寓意。纳溪特早茶,作为每年最早亮相全国茶叶市场的品牌之一,如何“赶个早集”?当地一直在探索。
一片茶叶“赶早集”
吴松的春节假期,比很多同龄人要忙碌很多。
2016年大学毕业后,吴松回到家,从父亲手里接过泸州市纳溪区荣龙特早茶厂。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春节还未过完,就要一头扎进自家200多亩茶园里。
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树原产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中国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泸州茶又名纳溪茶”。唐代陆羽的《茶经》就有“纳溪梅岭茶”的记载。
纳溪茶叶主产区靠着永宁河。山地、河谷,成就独特的河谷季风气候,让当地具有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一般而言,当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时,茶树才会发芽。而纳溪区茶叶主产区气温在春节前就能达到10摄氏度左右,因此春茶发芽比川西茶区早7—10天、比江浙地区早1个月以上。
绿水绕青山,十里闻茶香。早,是纳溪特早茶的特质。每年初春2月,纳溪特早茶便迎来了上市的季节。
2月10日,走进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特早茶基地,翠绿的茶垄层层叠叠,一株株茶树冒出鲜嫩的新芽,晶莹的露珠在芽尖上闪烁。茶园里,茶农们腰间系着背篓,双手在茶树间灵活舞动,一颗颗饱满鲜嫩的芽尖迅速落入篓中。
春节过后,梅岭村13组茶农蒲林江便正式上岗了。自家400多亩茶园,今年他雇了100多人帮忙采茶。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蒲林江每天收入超两万元。
对于吴松等茶农而言,“早”是卖出好价格的“不二法宝”。他以当前最受市场欢迎的中黄2号为例介绍,最早一批次采摘周期不超过一周,最早上市的可达3000多元一斤,等大面积上市后,市场价格会骤降到原来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因此,“赶早集”成为很多茶农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发展特早茶产业的一句口头禅。
今年1月1日,纳溪特早茶就在成都高新区铁像寺水街旅游休闲街区举行了2025品牌宣传首场推介活动。现场设置了文化体验区、早茶品鉴区、产品展销区、文化展演区等,观众可沉浸式参与制茶体验、非遗民俗体验、特色文创体验。
本月21日起,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第十二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将以“中国春天的第一杯茶——纳溪特早茶”为主题在泸州市纳溪区中国特早茶城举办,这也是今年全省最早的川茶推介活动。
茶产业发展的“百亿梦”
走进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二月亭茶园,一行行翠绿的茶树旁,相关数字化设备根据茶山环境科学设置,茶园的智能雾灌系统正在使用。“我们搭建了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对智慧雾灌、肥水药一体化、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的数字化操控。”梅岭村党委书记胡学丰说。
这是纳溪区提升茶产业品质的举措之一。在纳溪区产业发展蓝图中,“百亿”茶产业一直被提及。
近年来,当地立足“特早、有机”两大资源禀赋,将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加快百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纳溪特早茶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引导科学种植,不断优化茶园环境、改良茶树品种。
纳溪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曾玉介绍,为加快茶产业发展,纳溪区建立特早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每年设立纳溪特早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集中用于特早茶产业化建设、市场开拓、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及专合社的扶持等。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仲华院士团队等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纳溪特早茶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欧标茶园、富硒茶园基地,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包装品牌,是纳溪特早茶探索的一条路径。
2018年起,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和纳溪区茶叶协会用3年时间制定了“纳溪特早茶”团体标准并发布实施,正式确定了“玉笋、玉芽、玉针”三款“纳溪特早茶”中、高端绿茶产品标准。
记者注意到,该标准还规定了凡是使用“纳溪特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纳溪特早茶”地理证明商标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执行“纳溪特早茶”的团体标准,并且按照统一授权、统一包装、统一规格和统一品牌“四统一”要求。
此外,曾玉介绍,纳溪区还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理念,推进茶园景区化建设,探索“茶园+研学实践”“茶+酒”等融合模式,推动“茶叶+文旅”深度融合。目前,建成具有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为一体的茶庄4个,配套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特色农家乐150家,2024年接待研学茶旅游客50余万人次。
没有深加工的痛
在纳溪区,将茶叶卖给茶饮企业是很多茶农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这些茶农的客户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方树叶等知名茶饮。
“价格低,且不利于保护纳溪特早茶品牌。”在当地做了20多年茶叶生意的茶农冯朝文直言,当地茶产业链条不强,茶产业精深加工不足是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所在,和茶叶鲜叶相比,卖给茶饮企业价格要减半甚至更多。
目前,纳溪区茶企主要为茶叶初加工企业,无茶饮、茶食等茶叶延伸品加工企业。“引进茶饮等深加工企业的优势在于可以做大做强茶产业链。”纳溪区招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一家茶食企业为例,随之而来的能涵盖包装、销售等多个配套企业,进而有助于当地茶产业生态链完善。
冯朝文的担忧,在纳溪区很多茶农口中得到了印证:当地没有深加工,超过一半的茶叶产值体现不出来。甚至有茶农提到“贱卖”一词。
根据纳溪区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目前当地采摘的鲜茶,自主加工量仅占采摘量的60%左右,且多用于大宗茶的粗加工,精深加工较少,无茶饮、茶食等茶叶延伸品加工企业,导致鲜叶资源流失到宜宾、乐山、雅安等地。
每年2月,在纳溪区茶产业基地里,不时可见挂着浙江、安徽等地车牌的车辆。
“这些外地茶商,大部分都是收购在本地初制干茶的。”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直言,部分本地茶企以代加工的形式收取委托代加工费,或是初制干茶后批量销往外地,导致本地茶产业产值外流。
截至目前,纳溪区共有名优茶加工企业126家,超80%为小作坊形式经营。“这直接导致了品牌较散,市场认可度低、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弱。”上述负责人补充到,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也是制约纳溪特早茶品牌和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目前,纳溪区仅有一名茶学专业人才从事茶产业工作。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