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丨探访泸州“无废港口”:“一滴油也不能漏进长江!”

发布时间:2025-02-20 16:09:18

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旁,长江日夜奔流。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石油分公司泸州油库(以下简称“泸州油库”)建在这里,占地面积77亩,库容3万立方米,承担着川南地区汽油和柴油的储存、中转和供应职责,平均每年油量吞吐量超40万吨。

2月19日,一艘载有2000余吨汽油的运输船向泸州油库卸油平台靠来。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油库负责人周路带领3名卸油工人,又开始一整套忙中有序的卸油流程:停船固定、安全检查、油品检测、计量核对……近2小时准备工作完成,便开始输油软管对接,开启抽油泵卸油。

整个卸油过程中,3名卸油工人分工协作,检测、核对、接管、开泵等工序有条有理,甚至连卸油速度、温度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一个小时,汽油卸油量为180吨,柴油卸油量为220吨;气温超过35摄氏度不能卸油。”周路介绍,一个月到油库卸油的船只有10到12艘,平均一艘船载油量在2000余吨左右,卸完大概需要12个小时左右。

“这既考细心,也考耐心,容不得丝毫马虎。”周路说,之所以马虎不得,一方面是安全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油库地处长江上游且采取的是水路卸油,环境保护也是重中之重,而最大的污染风险就来自于卸油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如何保护长江一江清水?在进一步探访中,记者发现泸州油库的办法可真不少,而周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滴油也不能漏进长江”。

站在卸油平台上,周路手指向周围江面,有一圈黑色的围栏将卸油平台围住。“这是我们长约700米的围油栏,其作用是将泄漏的油液圈住在这个范围内,不向外扩散。”周路介绍,除了围油栏,油库还配备吸油毡、储油囊、水面收油机和扫舱罐,这些设备联合使用,足以应对一般的漏油情况了。

“油的密度比水小,即使发生泄漏情况,油也会浮在江面上,油库配备的这些装备,可以轻松将江面上的漏油吸取掉,这和我们家里面用扫地机器人扫地一个道理。”周路比喻说。

为进一步节能减排、守好安全和绿色底线,泸州油库还不断改造工艺、升级设备和规范处置固废,实现码头三级隔油池及转运系统清污分流,并建立常态化环境监测机制。泸州油库每季度联合泸州海事局、长江泸州航道局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察、环保应急演练等工作。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增加绿化面积,开垦荒地,开辟小菜园,种植果树、花树。”周路说,泸州油库已经连续十年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目前油库港口码头13.5亩土地绿植覆盖率达30%以上。

近日,有好消息传来:泸州油库顺利通过泸州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审验收,细胞类型为“无废港口”。

采访结束,记者沿长江边的公路驾车返程,沿途“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标语,十分醒目。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