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出品的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2月14日完成北京首演、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舞剧《三国志》于2月20日开演、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现实题材话剧《谁在敲门》将在3月16日开启首演……开年以来,文学作品的“三维化”舞台跃迁热潮,成为四川文艺界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在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热潮并不是孤立的。以文学为母本,打造舞台艺术新产品,成为近年来舞台剧创作演出的新潮流、新趋势。《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平凡的世界》《繁花》《尘埃落定》《人世间》等文学改编作品都在舞台艺术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中也诞生了市场认可、观众好评的舞台佳作。
“小说《谁在敲门》凝聚了我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期待能在话剧舞台上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谁在敲门》原著作者罗伟章对同名话剧的舞台改编表现充满期待。
在文学作品已经给读者塑造了第一印象之后,舞台剧作品如何为观众敲开另一扇门,打开第二视野?这样的期待能否满足,关乎用脚投票、用荷包买账的观众的实际体验,更是主创团队讲故事能力的体现。
相比文学原作率先打开的第一扇门,舞台剧敲开的第二扇门要更小一些,原作的世界观、角色设定、详细背景难以面面俱到,时长更是有限。将普通读者一周左右时间才能读完的一个文本故事,压缩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还要让观众坐住并感动,必然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
文学改编舞台剧作品,共性的规律是保持原著主体故事完整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剪裁和叙述上的提速。老舍先生用近百万字写就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改编将其提炼为三幕戏,只保留了原作中的祁、冠、钱三家人。舞台剧《一日三秋》通过选择性省略、设置叙述人以及表演中的迅速转场,让舞台叙事干净、流畅。
改编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创造。“《尘埃落定》小说有几百万的‘原著粉’,有的读者比我还熟悉故事内容。”知名编剧曹路生在操刀话剧《尘埃落定》的时候,面临重重压力,定下了两条取舍原则,一是保持作者阿来藏汉结合、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二是保留叙事方式,用超然物外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串联起来。
仅仅能做好减法,对于改编舞台剧来说,其实就已经相当不容易。当然,近年来也有部分舞台剧因为改编不当,尤其是没能提炼到原著精髓的冗长剧本,成为观众心中的反例。当创排者忽略了戏剧舞台呈现的特点、舞台画面的转换,一味囿于文本的海洋中,不敢取舍详略,单纯地让演员讲述小说故事或者剧本情节,立体的舞台表演空间就坍缩成二维的枯燥叙述平面。并且,舞台超长的表演时间之外,按照惯例还会加上中场休息时间。剧情拖沓和断裂的观演体验感,让不少观众直呼观感如“坐牢”“上大课”。
文本奔向舞台,文学走进剧场,读者成为观众,这样的转换正在发生,也为戏剧艺术塑造了新的美学试验场。在目前舞台剧整体原创能力参差不齐的背景下,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在业内人士的眼中是帮助中国戏剧补钙、补血的一条可行的路径。相较于全新创作的作品,改编自文学名著和文学IP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易被大众接纳。展望“双向奔赴”的舞台,期待兼具艺术品相和文本魅力的剧目在剧场持续涌现,为观众提供新的接触文学经典、重温文学作品的方式,也带来口碑与市场表现俱佳的舞台精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