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钟鑫 覃四亮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职业教育则是抓好就业保障民生的关键之举。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赋予了四川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意义。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意义深远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利于解决就业结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以其特有的技术技能传授优势,不仅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还能精准施策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确保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频共振。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与产业活力。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超过70%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学校,因此,产业结构的蝶变升级使职业教育的推手作用日益凸显。四川作为职业教育大省,目前共有职业学校528所,在校学生超过200万人,在创新引领的宏伟蓝图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将为四川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人才基础。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持续创新。职业教育改革与终身学习精神的深度融合,为培养个体的适应力与创新能力拓展了广阔的舞台。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满足在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更为在职人员提供了持续学习、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的宝贵机会。此举在增强就业市场中个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对提升社会整体创新力起到促进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了创新元素。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注重系统集成
新时代新征程,为进一步满足推动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同样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其一,应加快职业教育的法治化建设;其二,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携手塑造技能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其三,深入探寻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路径,大力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其四,紧密结合四川特色,全力构建具有省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立法引领,开启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职业教育的法治化建设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基石,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修订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立法应强化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提升,厘清政府、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责,保障其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企业主导,塑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作为技能人才需求的直接主体,应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订单式”培养、“工学一体”模式,让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实习实训,确保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国际视野,引领职业教育出海新航程。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推进专业化、模块化发展,健全标准规范、创新运维机制;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中欧班列的起点之一,四川可积极借力轨道交通与海外项目培养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特色发展,构建省域现代职教新体系。四川各地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各异,职业教育需采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举措实行个性化发展。以省域范围内特色产业优势集群,加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专业系统集成,打造本地职业教育品牌,培养本地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政府应鼓励职业学校与高校协作,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省域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国家社科孵化项目(项目号22FB44)阶段性成果】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