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80亿,“有机之州”甘孜如何觅新机?

发布时间:2025-02-27 16:47:36

四川在线记者 宁蕖

2月25日,甘孜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座谈会在康定举行。

19家企业代表和州农牧农村局主要负责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州农科所、州畜科所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农牧农村局局长等围坐一堂。

四个小时的座谈,没有中途休息,大家争分夺秒,各抒己见,只为一件事——为“有机之州”建设“问道”。

2021年,甘孜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有机之州”的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全州已获得有机证书253张,涉及产品357个、企业124家。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等诸多挑战仍摆在眼前。

“有机之州”建设应向何处发力?大家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谈问题

“品牌”和“人才”是高频词

“雅江松茸这一地标产品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但我们企业品牌还没打响,我也很迷茫,应该怎么做大做强?”甘孜州日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董飞在提出疑惑的同时,也抛出了自己的构想:“能不能像郫县豆瓣一样,以‘地标产品+企业品牌’的模式共同发力?”

近年来,甘孜州以“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统揽全州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2024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认定其品牌价值已达84.88亿元,但目前只有64家企业申领此品牌。显然,如何让“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合力,是甘孜需要面对的挑战。

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埝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成都的核心商业区设立甘孜州高原有机农特产品专营店,集纳全州有机产品,通过统一包装、宣传和推广,形成矩阵。”

四川神川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健接过话头:“我们企业自身能力有限,品牌建设既缺经费,也没有专业人才,需要政府来统筹我们‘抱团发展’。”

话题延伸开后,“人才引进”成了又一个高频词汇。

“有机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地环境、良种选育、农机配套等方面,我们一个技术人员年薪至少40万,但招人还是很困难。”理塘县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佳坦言。

甘孜州地处高原,受制于地理和气候条件,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扎不了根,是企业家们共同的难题。

甘孜州达玛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梅提出了一计——“大家可以把身边的‘土专家’用起来,我们公司就靠村里‘土专家’解决了不少问题,相关部门也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给‘土专家’颁证,搞培训,把他们培养起来。”

寻对策

建立“局领导+业务科室+专家团队”服务机制

除了品牌和人才建设,围绕怎么融资、如何推进精深加工、怎么制定更合理的联农带农机制等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企业家们诉衷肠、提建议,大家直抒胸臆的同时,坐在后排的部门负责人们奋笔疾书,四个小时的座谈,没有一人中途离场。

“这些带着市场温度的一线声音,正是我们制定政策的重要坐标。”听完大家发言,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局长泽郎格西表示。

为了找到这一“坐标”,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制定了“局领导+业务科室+专家团队”服务机制。记者在会场上看到,每位企业家的桌前,都有一份“服务台账”,清楚地标明了每家企业的联系领导、科室以及专家团队负责人。

“我们规定了联系领导至少每年要到企业开展两次走访,并且要‘送政策’‘送思路’‘送项目’上门,业务科室则要对联系领导、专家团队在联系企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解决清单’。”泽郎格西介绍,此外,服务机制中还设立了督查制度,督促联系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并将结果和进度反馈给企业。

下午六点过,座谈进入尾声,甘孜州农牧农村局特色产业发展科科长徐志恩来不及离场,现场整理起了座谈中企业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解决的我们都会尽快推进解决,对不能直接办理的事项,我们会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全程跟踪服务,直至问题解决。”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