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春光烂漫,“新”潮澎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提出。
对于正从农业大省奋力迈向农业强省的四川,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新时代天府粮仓稳产增收?农业含“科”量越来越高,如何改写人们的三餐四季?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深入田间地头,听无人机播撒奏响的“协奏曲”、看智能大棚里的繁忙景象、探现代化农业园区里颠覆想象的“黑科技”,为您描绘巴蜀大地上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敬请关注。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周梦颖
小麦植保正忙。往年这个时候,刘世超为招不到人做植保工作,愁得嘴里起泡,今年则优哉游哉地在田埂边刷起短视频。
村民私下嘀咕,这位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要“躺平”。他却嘿嘿扬手一笑,“忙啥子,春耕靠这个!”大伙一看,是那部刷视频的手机。
刘世超是个老“田把式”,流转的600多亩土地位于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谭坝核心区,当前正值油菜花盛开和小麦长势正好的季节。2月27日,在过膝的麦田里,刘世超电话“摇人”种地。
说话间,操作手张建带着无人机来了。随着一阵旋翼声,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定路线匀速飞行,将防治药品喷洒到小麦上。几分钟后,一块小麦田的防治就完成了。“一天可完成作业500多亩。”
“当前小麦已到抽穗期,人不能进去,无人机解决大问题。”刘世超说,以往每年植保忙碌时,大概每天需要20多人连干3天。如今千亩园区,只有8个操作手。
“去年这时候,光每天在园区里打药的人中午都要摆三桌。”在当地开农家乐的韩先生恰巧路过,和刘世超打趣说,“你们这些新玩意,断了我的生意。”
在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玩意儿”可不止无人机。去年,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购置了包括自动驾驶插秧机、自动驾驶拖拉机、农业无人机植保机等多款设备,园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前申请后可以免费使用。
在田间,一个高约两米,上方插着天线并有转头随时转动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四情’检测系统,分布在田间。”泸县现代农业园区开放合作股副股长曾圆圆说,所谓“四情”,就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墒情、苗情、灾情和虫情。
检测系统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屏幕。拿出随身携带的电脑,曾圆圆登录系统向记者展示数字农田监测平台。
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麦田的各种数据。“庄稼长势的高矮、稀疏,所反射出来的波长是不一样的,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建模分析,跟踪作物田间长势异常情况,进行高精度的巡田指导,通过苗情监测查看作物现状。”曾圆圆介绍。
“它可是巡田好帮手。”说话间,曾圆圆突然发现,有一片田间小麦颜色呈现偏黄或者偏红。“说明所在位置作物的生产情况受到了影响,可能发生了一些病虫草害,通过苗情监测设备,放大作物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到作物病状。”她马上掏出手机联系平台上的农业专家。
用这类高科技手段种地,农业生产的成本会不会太高?刘世超告诉记者,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监测成本,不到10元。换作以前,同样面积的田间,人工巡查一遍大概10天时间,按照当地农民每天120元劳务费计算,需要花费人工成本1200元。
难怪今年春耕,刘世超能如此悠闲!
目前,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共采购耕、种、防、收无人农机4台,建成智能灌溉系统1套、四情监测7套。据曾圆圆介绍,这项服务在1000亩的谭坝核心区里实现了全覆盖,下一步还将陆续在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他三个核心区上新。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