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石小宏
3月5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意味着春天真正的到来,气温开始回暖,但同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易导致人体生病。俗话说,惊蛰养生做得好,一年不往医院跑。那在这个节气里的养生有什么“秘诀”?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李兴鹏表示,坚持“三吃、三忌、三做”,对健康会大有益处。
所谓的“三吃”就是吃春梨,可以润春燥。惊蛰节气代表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阳气升发之时,稍不留意,就会“引火上身”,咽干口燥,起痘长疮,都是防不胜防。梨有“天然矿泉水”的美誉,能润肺止咳,滋阴清热,补水化痰,缓解春燥。秋天吃梨可以防秋燥,春天吃梨也能起到润燥降火的作用。但是脾胃虚寒者不可多吃,尽量将梨蒸煮后食用。
吃茼蒿,可以解春困。随着气温回升,人体代谢加快,大脑供氧不足,精神最易疲乏困倦,出现“春困”现象。而缓解春困,饮食得当是关键,含钾量高的食物是解乏除困的良方。茼蒿富含钾元素,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食用和营养价值都极高。春天正是茼蒿的上市季节,适当食用茼蒿,不仅能缓解春困,还能安神补气,调养脾胃,对身体大有裨益。
吃韭菜,可以防春寒。惊蛰节气,春寒尚未散去,忽冷忽热最易损耗阳气,因此,衣着上要注意保暖,饮食上也要适当温补。韭菜性温味辛,能下气补虚,温中散寒。春天的头茬韭菜肥壮鲜嫩,是食用的绝佳时机。
所谓的“三忌”就是要一忌发怒抑郁。春季温度上升后,人容易暴怒不安,烦闷抑郁,如长期待在密闭的环境中,情绪会更加烦躁。可以每日早晨7点左右,晚上6点左右,各开窗通风10分钟,多呼吸新鲜空气,不仅能改善室内空气,减少病症的产生,还可舒畅情志,使心情愉悦。
二忌宅家不出。散步缓行是最佳春练方式,以劳而不倦,微微出汗为宜。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能让肝气缓慢上升,生发阳气,加快新陈代谢。
三忌春季寒凉。在这个节气里,早晚温差大,寒风压制着阳气,雨水渐多,需适度春捂,不可过早减衣。需要捂腿脚,寒从脚下生,腿脚的血液循环弱于上半身,更容易受风寒侵袭,可通过热水泡脚,佩戴护膝,按摩脚部穴位来保养。捂后腰,身体阳气的根在肾,腰为肾之府,腰部受凉易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腰膝酸软等症,可每日将双手搓热,达到温热腰部,温暖全身的作用。
所谓的“三做”就是一要养肝护肝,健康平安。惊蛰是养肝护肝的最佳时节,可吃些疏肝理气,富含植物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菠菜、菊花茶、百合、西红柿等,让精神和气血舒展畅达。
二要祛湿健脾,补气养血。春季气候返潮,人体容易被湿邪侵扰,出现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气血不足等现象。
在饮食上可以多吃黑米、糯米、燕麦等谷类,大枣、山药等甜味食物,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调养脾胃,滋补血气,祛除湿邪。
三要早睡早起,休生养息。常言道:“春困夏乏秋无力。”越是“春困”之时,越要睡眠充足,令阳气潜藏。最好晚上11点前入睡,每日保证睡眠6—8个小时,能够缓解疲劳,使精力充沛。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