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编前:
品牌强农,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放眼全国,各省(区、市)涌现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农业品牌。农业品牌的溢价效应逐渐显现,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发展态势,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形成。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四川日报与河南日报联动,以“优农联动 共绘‘丰’景”为主题,探索各省(区、市)如何“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创出一方市场”,展示各省(区、市)先进经验,为下活品牌强农一盘棋,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和强劲活力。
“天府粮仓”走出加快向上轨迹
四川日报记者 王成栋
2月22日,泸州市纳溪区,四川省第十二届茶叶开采活动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大会拉开大幕,现场签约上亿元。这个春天,在川茶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的引领下,川茶有望“泡”出更高产值。
视野放宽,作为农业大省,自古“猪粮安天下”的四川,近年来立足15个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的资源优势,坚定以品牌建设,特别是“天府粮仓”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质量筑基,织密“川字号”口碑跃升的“安全网”
“(通过)一个二维码,就能看清我们养殖过程投入品管控情况。”2月24日,刚刚拿到首批300头藏香猪出口香港许可证的四川睿禾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友俊说,全过程可追溯管理铸就的品质,是叩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在农业产业链上,只有品质打底,才能托举擦亮品牌。对此,四川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重点农产品药残治理,加快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这张“网”的背后,是四川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汇聚项目、政策和资金等要素资源,坚定打出的生产源头治理、全产业链标准化、精细化监管、质量监测升级和社会共治的“组合拳”。
至去年年底,全省评定(含升级)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5个。园区之内,四川加快落实任务清单制管理,加快推动农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种养殖标准化。
数据为证:去年,全省发布省级农业地方标准64项,建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500多万亩,建成集成创新优标提标达标项目61个。
过程管控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使四川农产品质量不断跃升。去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5%,累计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2929个,建成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外,万亩茶园俯瞰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品牌崛起,引领铺展产兴民富美丽画卷
2月26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八角楼乡松茸村,村民们正在检修冷链设施。还有20多天,今年第一批松茸将从这里出发,“飞”往欧美市场。
同一天,雅安市天全县思经镇鱼子酱综合加工中心,一盒盒鱼子酱走下生产线。在这个全国第二大鱼子酱产区,每天都有数百万元货品发往全球。
无论是松茸还是鱼子酱,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天府粮仓”。2023年以来,四川明确以“天府粮仓”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指挥棒,汇聚资源,持续放大“川字号”品牌影响力。
2023年6月,在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天府粮仓”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从此,数量繁多的“川字号”特色优势农产品齐聚“天府粮仓”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旗下,加快构建“川字号”特色优势农产品“1+N”品牌矩阵,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和对外市场开拓。
品牌支撑,“川字号”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跃升。
东坡泡菜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截至2023年,四川泡菜产量占全国的70%,年产值突破420亿元,规模效益稳居全国第一。去年,眉山“东坡泡菜”产值超过220亿元,带动蔬菜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四川农业品牌价值达1960亿元,引领“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不断在蜀乡大地铺展产兴民富的美丽画卷。
“天府粮仓”品牌简介: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3年6月,四川发布“天府粮仓”四川农业省级公用品牌。
“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logo形象设计体现了四川元素、主体要素和时代要求。具体来说,突出了四川源远流长的四川农耕历史和沃野千里的农耕特点,突出了良种、良田、粮仓、饭碗等“多产粮、产好粮”的重点要素,展现了建设“天府粮仓”、助力端牢中国饭碗的四川愿景与担当。
“天府粮仓”共分为六大类精品(培育),分别是粮油类、水果类、畜禽类、加工类、产业类和综合类。目前,四川已有200个品牌产品纳入“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名单。
乐山市五通桥区辉山镇争鸣村茶园俯瞰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豫农优品”绽芳华
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以农业品牌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
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居全国第三,生猪饲养量突破1亿头、居全国第一;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类齐全,打造农业品牌的底气十足。
河南举全省之力打造“豫农优品”农业区域品牌,首批公布的“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共有377家企业的717个产品被纳入,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行业。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为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豫农优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河南从生产规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等证书、商标注册、质量控制体系、现场检查合格报告等10个方面,制定了“豫农优品”准入“十大金标准”,初步构建了“豫农优品”标准体系,助推全省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跃升、由产品向精品转变。
郏县红牛研究院被列入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聚力发展高端雪花肉牛产业的优良种质资源;灵宝的苹果种植果园用上了“黑科技”,果园监测实时化、作业智能化、管控数字化,优果率大大提高……
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中,获得绿色食品、GAP、HACCP认证的企业有262家、占比达69.5%。 “豫农优品”已经成为河南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代名词。
把好“入口关”,更要做好“出口关”。
2024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积极探索省域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河南实践。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河南组团参展企业与来自国内外的176家企业商户签订了采购合同,签约金额达1.83亿元,并与51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河南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豫农优品进驻上海市场仪式暨推介活动现场,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273家企业、596种“豫农优品”亮相,搭建起了河南“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和上海“大市场”的对接渠道……“朋友圈”越来越广,河南正将“豫农优品”推向世界、销往全球。
一部手机连沃野,万千优品汇云端。2月25日,“豫农优品”线上程序正式发布,消费者可实现足不出户享用“豫农优品”,搭建起了更立体、完善的品牌运营渠道。
品牌建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豫农优品”等农业品牌建设正助力河南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我们将持续实施文化赋能、渠道建设、创意策划、品牌宣展和跨河越海等‘五大行动’,让优质、绿色、安全的‘豫农优品’走向广阔的世界大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