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15亿授信“农房增信贷” 如何把“金融活水”引向“农业+”?

发布时间:2025-03-12 16:10:40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3月10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召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伊始,先进行了一轮签约、3轮集中授信,确定了工行、农行、农商行三家成都分行,在香投集团中小担公司的助力下,向新都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代表总体授信15亿元,助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轮授信:覆盖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和农户

难有抵押品、经营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农业贷款难,是“三农”与金融业长期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这个会议上,这个链条有望被打破——借鉴“绵州农房增信贷”理念,引入担保公司,通过授信方式,降低贷款门槛和费用,放大对“三农”的信贷规模,鼓励发展有商业逻辑的“农业+”,让新都23.5万亩农田焕发新的产业生机。

工行、农行、农商行齐出手,给出的15亿元授信,分为三部分。面向15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授信,总授信4.5亿元,鼓励产业兴而带动村庄热;面向421户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授信,总金额6亿元;面向全区9.8万农户授信,总金额4.5亿元。三箭齐发,全域覆盖。

现场解析:用改革举措破解农村金融难题

“在担保公司和财政风险资金池的共同助力下,让金融机构敢放贷、农民愿意贷,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为乡村振兴赋能。”新都区委主要负责人解析了破难题的思路。

农村用什么能贷到款?农村缺少贷款必须的、有价值的抵押物资,大量闲置的农房虽然不能买卖与抵押,但在经过颁证确权后,其金融属性被激活:采用“信用+承诺+增信”模式,以颁证农房为信用支撑,在已有信用额度基础上,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为取得农房不动产权证的农户提供最高额度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推动“金融活水”流向农村。

农民不敢贷款怎么破?香投集团中小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银行对农房评估信用的基础上,担保公司介入,可以增大50%放贷比例,且无费用、时效快,确保及时到位。而新都财政风险资金池正在考虑向担保公司适度补贴,降低担保风险。同时,对确实不能还贷的,成都已有分担机制:担保公司承担50%,银行和财政分担30%、20%,形成三方合作,化解风险。“新都还可以深入探索,改革创新”,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案例实证:“金融活水”助乡村振兴一臂之力

在会议上和采访中,新都区负责人、部门、银行等都提到了2023年9月首创于绵阳的“绵州农房增信贷”。三台县农业发达,是运用这个产品的集中区域,实施两年来,该产品放贷约20多亿,呆坏账率不到千分之一。

“这个办法可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成都确权基础好、金融工具多,还可以持续探索,用机制创新缝合各方诉求、破解难题,对新都‘七彩’村(社区)建设意义很大。”新都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好机制立说立行。会议一结束,工商银行新都支行就向位于军屯镇的重点农企成都禧月坊贸易有限公司纯信用放贷300万元。当天收资料、当天放款,公司财务负责人谷春菊欣喜不已:“我们之前向几家银行申请,时间、规模、条件啊等等,总是有各种不合适。没想到这个政策一出,立即就得到了满足。”禧月坊是一家粽子生产企业,春季正是进货、备料的时候,“增信贷”为他们带来了福音。

清流镇柳泉村这些年村集体经济壮大很快,村党委书记郑国维在交流发言中说到了农村金融的助力。2021年,柳泉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将难种的700余亩“下石田”流转到联社,打造“百泉荷月太空莲”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莲子、莲蓬初加工、荷花、鱼虾“产、供、销”一条链的模式。

2022年,柳泉村发展农事服务中心,建烘干中心时资金缺口大。通过农商行新都支行大胆放贷200万元,村里又众筹了160多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50吨、服务3万亩农田的烘干中心,带动就业20多人。

“柳泉村将逐步实现‘耕种管收储运加售’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功能,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郑国维很有信心。

“新都的大蒜、蜂糖李、泉水梨、白玉苦瓜、美人葱等,都是优质农产品,希望金融机构和村(社区)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做大做响新都农业品牌。”新都相关负责人如此期望。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