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上春山采春茶丨有机松针泡出“致富茶”,广安茶业蓄积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3-19 15:48:43

四川在线记者 罗海韵 广安观察 胡力文

3月17日清晨,当阳光洒向川东北的山野,广安市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已是一派繁忙。茶农头戴斗笠、腰挎竹篓,穿行于翠绿茶垄,手指翻飞之间,首批春茶的嫩芽轻落篓中。

春分前后,当大部分茶区尚在蛰伏期,水源村的广安松针已悄然萌芽。927亩茶园里,按等高线栽种的茶树,当下已进入早春季,经过相关工序后,这里产出的广安松针将走向千家万户。

依托改扩升级的茶园,广安市前锋区发展以“广安松针”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建设富锶有机松针茶源之乡,近年来在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发展、良种基地建设等领域深入发展,力争发展为川东北茶叶产品供应源地。

立足独特禀赋,发展林下种植技术

位于水源村的茶园,层层叠叠的茶树沿山势延绵起伏,几位茶农正在对茶树进行修边处理。与广安其它茶业园地相比,该茶园的特点是茶苗生长在松树下,处于有机生长状态。

“新种茶园开垦深度为10厘米以上,村民将树根、石块等置于行边作坝,梯田内低外高,可防止水土流失。”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王梁成介绍道,种植的土壤要求深翻0.5米,再按1.2—1.5米宽度做好梯田,四周开好排水沟,这样更能保证茶苗成活和茶叶品质。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茶叶企业入驻,广安松针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当时的西南农业大学共同培育了“广安松针”品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沉寂。在政府的支持下,前锋区茶叶协会会长、华蓥山松林有机茶园负责人徐凯返乡重振广安松针。“我回到前锋区水源村的茶园,将茶园和荒地承包经营,带领团队摸索出适用于高山松树下的茶叶种植技巧。”徐凯说。

正是由于独特的种植技术,广安松针再度迎来辉煌时刻。作为广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也是广安各茶企和茶农生产的主要品牌茶叶,广安松针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优质名茶奖、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等大奖。这一优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大力推进“技术到园”,在广安市前锋区茶产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依托东西部协作,前锋区组建茶叶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联合成立富锶茶叶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各1个,打造富锶茶叶新品种选育试验基地1个。同时,还有专家团队来到茶园指导,全流程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术。

严格制茶标准,进一步开拓致富路

广安松针是如何从一片茶叶变成一个致富产业?记者走进广安市前锋区水源村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寻找答案。

3月17日下午,在广安松针茶厂里,四台温度不同的机器一次性做出形状各异的茶叶,茶厂负责人郭建国守着机器调试参数。“新鲜茶叶被运送回来摊放,随后进入杀青环节。通常农户上午将茶采回来,下午六七点就能完成摊青。”他告诉记者,今年广安松针茶厂在杀青环节引进新技术,正在向全程机械化加工发展。

经过初烘、做形、摊凉去杂等9道采制工艺,广安松针已准备装车上市。郭建国介绍,茶叶制作完成后,主要有两种销售方式,除了在本地开设实体店,还能通过快递销往外地。为了能延长产业链,前锋区走出种植、加工、经销一体化道路,切实带动村民增收。

“今年我们已开始采茶7天,一共有20多个人,每人每天收入约有160元。”水源村8组村民李国忠说。据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公司+集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水源村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土地流转收入为330万元。

当下,广安松针的品质不断提高,正在提升广安茶叶的市场影响力,茶叶精品得到更多人的广泛认可。“最近采摘鲜叶约有2000斤,价格在40元—150元不等,目前接待茶文化团建活动人次已超过1000人。”广安森林雨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仕涛说。

除了改进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铺就致富路仍需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随着茶产业不断发展,茶园急需提高机械化、规准化程度。”广安鑫鸿交旅公司林下茶产业基地负责人李勇告诉记者,由于茶园部分产区处在山地,地势复杂且坡陡弯急,机械难以进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地正规划依据地形修路,保障生产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广安市前锋区加强3条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督促监管,对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和茶叶的成品品质进行抽样品评,同时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引进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