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这个成果展上,“硅基”智能体带来充满四川味的“剧”

发布时间:2025-03-20 15:49:52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文 赵明/图

也许,我们和全球最顶尖的AI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空间。

但是,时间轴拉长看,会发现我们的产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进化。

3月19日,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硅基”智能体们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专属于它们的“剧”:“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在这里举行。

会场外的成果展上,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珍祥的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自信感”。

他的“自信感”,源自自家机器人的“稳”——夸父机器人,正是这场发布会的主持人。

发布会上,它四次往返于舞台,步态、方向、距离丝毫不差;成果展里,它几乎在场地之中不停绕圈走。

“这都不算啥,之前我们还让它给学生上课,来来回回走了几个小时,没一点儿差错。”黄珍祥说。

上一次采访黄珍祥是在8个月前。

那个时候,他们的机器人与现在相比,外形比较笨重,动作也比较笨重。发生“龟翻”爬不起来,是他们最害怕出现的场景。

而当初的“最害怕”,现在却成了他们的“最得意”。

业界的普遍观点是,人形机器人,“难从脚下起”。在这个四川“崽儿”面前,脚下的路,已变得越来越好走。

展场之中,AI的理念延伸出了许多新场景。比如,在家里,今后你家花盆中种植的可能不是花,而是蔬果。

AI人文馆里,AI结合水培的新技术,让居家种菜变为了可能。

这款名为“植物公寓”的产品一米多高,垂直种植着颜色各异的蔬果,水培营养液的方案让其从根源上杜绝了病虫和异味。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连接上家里的Wi-Fi后,它比种花还要简单——AI物联网能实时监测蔬果生长的所有参数,并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加水、晒太阳需要晒多久。

上一个周期,菜园从门前移到了阳台。这一次,它将从阳台移到家里。

整个逛展过程中,记者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大模型说起了四川话。

AI创想馆里,成都高新区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打造了一个“四川定制版”的AI智能体“小诸葛”。

智谱华章工作人员说,这个智能体使用四川相关信息进行了专门“喂养”,这使得它更懂四川提问,更会四川回答。

比如,当你用摄像头对准乐山大佛时,它会用带着一点点普通话口音的“歪四川话”对你说:“这是乐山大佛哦,勒个佛像高71米。如果切耍,不要忘了吃点旁边的钵钵鸡。”

“现在口音还不太地道,今年的心愿,就是让它能说一口地道四川话。”听着“小诸葛”的回答,工作人员笑着说。

AI技术的出现,让大家在这部“剧”里诞生了更多心愿。

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带来了自研的第七代外骨骼机器人。

七次迭代升级,使用者能用“脑控”的方式对外骨骼进行控制:通过识别不同的信号特征来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就像大脑控制肌肉一样。

产品测试志愿者林寒说,他希望,这个成都造,将能让更多期盼站起来的人站起来。

成都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机器人手术:来自安徽的53岁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接受微创手术,喉部声带区域肿瘤被精准切除,出血量不到1毫升,还保留了发声和语言能力。

博恩思创始人李耀说,希望AI的土壤,能让具身智能医学种子全球发芽。

用机器狗去探测险情、用AR眼镜当旅游向导、用摄像头来诊断病情……无数新的愿景,正在成果展里生根发芽。

这部充满四川味的“剧”里,AI成长在当下,AI逐日于未来。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