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园”来如此·探园③丨不到7年,这家民营孵化器培育出609家企业

发布时间:2025-03-27 17:55:10

探园

探访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不到7年,这家民营孵化器培育出609家企业

3月24日早上9点半,泸州高新区众创中心2层到6层熙熙攘攘,访客很多,这里是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的“根据地”。312会议室里,孵化器副总经理戴有莲刚落座,手机响了起来。

“做什么行业,需要多大的办公室,有项目计划书吗?”她语速很快地问着电话那头。挂掉电话,她言简意赅地解释:“有项目想要入驻,前来咨询流程,现在办公室很紧张。”

每天,戴有莲都会接到不少这样的咨询,咨询背后是火热的需求。成立于2018年,这家泸州国家高新区首家民营孵化器以“技术转移+科创服务+产业孵化”为核心,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目前累计孵化609家企业,培育3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申请1250项知识产权,孵化企业产值累计超7亿元。

决策、转化、迭代快

最年轻的创业者今年才毕业

数据是静态的,不足以反映孵化器的特点。“快、活、新。”戴有莲归纳总结,语速仍然很快。

快,体现在决策快上。“作为民营孵化器,我们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能够迅速调整、做出决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戴有莲说。

具体有多快?一个对比可以说明:提交项目计划书、安排路演……3天内,孵化器即可敲定企业能否入驻,而正常情况下有的园区,一般要花上10天左右。

决策快,带来企业落地快。譬如,2023年专注AI智慧体检的企业四川中菁智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落地孵化器,从签约到中试再到入驻,仅用时三个月。

成果转化也很快。戴有莲载上记者驱车10多分钟,抵达泸州临港经济开发区。这里,从孵化器“毕业”的明星企业——四川中能驭风新能源有限公司主攻低速微风发电系统研制,于2021年落地孵化器,当前估值达到9亿元,有着较高的成长潜力。

“落地后得到当地在风场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到6个月,我们就完成风机的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应用在泸州、西昌等省内地区以及云南等省外地区。”企业董事长高宇说。

主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制,“毕业生”四川博尔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名如短跑“飞人”博尔特一样,在成功研制、销售串联机器人的基础上,去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用时不到8个月,就将清华大学团队的绳索机器人技术成功转化。

“相比串联,该技术采用并联,不仅能让机器人的跨度大很多,绳索更轻能耗更少,带来更高效率,更换、维护的成本也更少。”企业创始人陈永报说,这个月产品就将在客户生产线上试用,未来在酿造等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

当前,孵化器正在积极搭建小试中试平台,力争让更多企业从中获益。整体来说,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小微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平均用时6个月到1年,生物医药企业涉及临床试验环节,一般在3年内完成转化。

快,还体现在迭代上,机制较为灵活。“也就是企业请得进来,还请得出去。”戴有莲说,之所以设定劝退机制,是因为要腾笼换鸟,优化培育发展一部分企业。具体通过阶段性考核实施:每年固定考核两次,动态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孵化模式。

也就是,孵化器每年选出排名前30%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使用管理系统,享受画像分析等服务。“淘汰10%的低效项目,同时为它们匹配其他资源,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戴有莲解释。

随着项目不断优化,要从孵化器“毕业”的标准也水涨船高,比如要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营收达1000万到2000万元、吸引投资500万元以上等。

走上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人也很新,企业员工普遍面貌年轻,朝气蓬勃。这里,创业团队60%以上为“85后”,还不到40岁,最年轻的今年才大学毕业,管理团队90%以上为“90后”。

管理团队说,孵化器对项目创始人的技术能力、管理理念尤为看重。不定期举办“溪谷创客汇”“户外青创拓”等创业者社交活动。“大家为同龄人,各种诉求沟通起来很轻松,有利于项目开展和企业发展。”

逆向思维的试错经验

从服务“大而全”转为强赋能与造血

这一美好的果实不是一开始就结出来的。按戴有莲的话说,来自于逆向思维的试错经验。

先看项目。一开始,孵化器缺乏经验,曾尝试企业共性“全链条孵化”模式,但因资源分散导致部分项目停滞。同时,针对所有企业都采用同一套入驻流程,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考核企业。

“一些入驻前很看好的项目,在考核中得分不如人意。”管理团队很纳闷:花了大力气,为什么孵化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企业?

再看运营。当时,孵化器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转,造血功能可以说是没有,管理团队也才四五人,精力有限、服务不够深入等困扰着戴有莲等人。

管理团队认为,必须要改变。

看省内,相比成都、绵阳等地,泸州各方面资源汇集度远不够;走出去,他们到湖北等地考察大型孵化器和较小的民营孵化器,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孵化器制定的考核标准不适用,二是就民营孵化器来说,以租赁为主,赋能不足,造血也不够。

如何吸引更多更优质的项目落地?

深思熟虑之后,2021年变革开启。管理团队调整策略、转化思路,转向“精准孵化+外部协同”,与成都、重庆的科研院所建立“技术飞地”,走差异化路线来吸引项目落地。

“这成为孵化器发展的转折点。”戴有莲说。

首先,产业走上“窄路”。孵化器抛弃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孵化思维,而是结合本地基础,聚焦前沿新兴产业,譬如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这一思路与四川去年启动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六大科技专项不谋而合。

“这也说明我们‘赌’对了。”管理团队说,当前孵化器80%以上入驻企业为新兴产业项目,接下来还要结合西南医科大学等本地资源,单独打造生物医药孵化器。

其次,造血功能得到加强。

相比其他地方的民营孵化器,这里租金收的少,租金少了,就必须增加更多造血功能,“我们决定采取‘空间结合+赋能企业’的策略。”戴有莲提到,赋能的重点是为企业提供与高校联动、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增值服务,通过孵化加投资,即投资股权与企业进一步绑定,并负责一部分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改变效果初显:去年,增值服务营收达到近800万元,企业产品按比例分成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今年将依托泸州老窖等当地龙头企业推进更多项目发展,预计孵化器营收将呈现上升趋势。”管理团队说。

在人才方面,“技术飞地”等模式直接弥补了本地高端人才缺口。

以低速微风发电项目来说,高宇给记者分享了一则好消息:去年底,企业参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项目内的一流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都将通力合作,为项目提供了强大的脑力支持。”

当下,孵化器走出泸州,将这一新模式向巴中、成都、眉山等省内地方复制,同时依托地缘优势,与重庆荣昌、璧山等地的孵化器紧密合作、联动发展,推动招商工作双向化模式,将川渝两地创业项目进行精准匹配。

面向未来更大发展,管理团队提出了需要更大场地、招引更多人才等支持诉求。业内人士还建议,还可加强与国有孵化器、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服务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