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这个国际论坛“核”力拉满:“华龙一号”、核医疗等受关注

发布时间:2025-04-22 15:57:52

四川在线记者 宁宁  李强

4月21日,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上,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签署《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

本次论坛设置开幕式、国别报告、专题论坛等环节,吸引了来自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代表参会,围绕共建“核美家园”主题,就各国核能与核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现实需求和未来展望,共话合作机遇。

“华龙一号”、小型模块堆等发展颇受关注

论坛指出,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阿联酋、沙特等国家已将核能作为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清洁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对“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核电技术兴趣浓厚。

以巴基斯坦为例,中国与其合作建成两大核电基地——恰希玛核电基地4台机组、卡拉奇核电基地2台机组,目前正在建设第7台核电机组。

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核电委员莫辛·法亚兹说,前几天,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3号(K-3)机组正式通过最终验收,这也是中国出口海外的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他看来,新机组通过验收,不仅有助于为巴基斯坦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注入动力,也为中国向更多国家提供可推广的清洁能源方案做出了示范。

论坛上,小型模块堆也被与会者屡屡提及。

以“玲龙一号”为代表,它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由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是继“华龙一号”后又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于2021年在海南开工建设。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介绍,“玲龙一号”凭借更小巧、更灵活、更安全、用途更广泛、成本更低等特点,能为海岛、偏远地区等地方供电,备受海湾阿拉伯国家关注。

“近日,‘玲龙一号’全球首堆首台主泵成功吊装,当下正在开展联合测试等环节。”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磊介绍,待首堆项目投运后,未来还计划为需求方提供运营培训、相关技术服务等支持,推动“玲龙一号”进一步走出去。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新增并网核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57.6%。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在运核电机组58台,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44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

沙特核与放射管理委员会哈立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伊萨说,当下中国正在引领亚洲乃至世界核电扩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沙特投资核能项目,进一步推动当地能源转型。

核医疗、可控核聚变等核技术应用领域蕴藏合作机遇

论坛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经济产值约2400亿元,涉及产业规模约5400亿元,增长速率连续多年保持15%至20%左右。“这为我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开展核技术应用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与会者认为。

具体来说,核技术应用主要分为物质科学、核医疗、可控核聚变、核能海水淡化等领域。“我们持续推动核技术应用沿途下蛋。”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强介绍,比如在大科学装置方面部署了聚变中子原项目,还着力开展小型模块堆研发和核能海水淡化开发。

核医疗也备受与会者关注。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高校与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国在核医疗诊疗、核基础科研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

谈及核医疗的原料——医用同位素,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李沁芝介绍,去年底,旗下的四川海同同位素科技有限公司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获得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操作资质,“未来有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医用同位素的更多国际合作。”

与会者建议,未来还可通过开展虚拟核医疗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精准医学惠及更多人。

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川在线记者获悉,当前我国设立政府原子能奖学金,已累计为近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培养300余名核能与核技术硕博士研究生。“我们每年还提供上千人次来华短期学习与访问的机会,目的是进一步丰富核领域的人才资源。”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说。

赵强也发出邀请,希望接下来有更多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人才参与到相关培养项目中来,在天体研究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还要注重挖掘核技术赋能民生的潜力,推动一批‘小而美’‘惠民生’的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