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上市公司总裁亲自在展会展位“坐镇”,并不是一件常事。
这种“不寻常”,出现在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大会暨四川省氢能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4月23日,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才一大早便现身会场。
同样重视这次展示机会的,还有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祥。他们带来了新版产品折页,上面刚刚更新了企业的“拳头产品”。
对展会的重视来源于需求。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氢能产业的“新赛道”上,应用推广是当前“破局”的重点。
企业的“烦恼”
活动现场,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列举了氢能产业材料创新与性能提升、智能化与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突破方向。同时,他强调,“未来”两字需要打上引号:一些技术方向已经取得突破,“未来已来”,但在规模化、产业化上仍需下苦功。
在加氢站领域,厚普股份名号很响: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等地的80余座加氢站都由企业参与承建。这几乎是全国现有加氢站的五分之一。
然而,在氢能产业赛道上摸爬滚打了10多年,一个问题仍然让宋福才感到头疼:成本太高。
成本高企,制约应用推广,这是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共同面临的“烦恼”。背后,是氢气的“供需错配”——从全国来看,能够为经济制氢提供动能的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在西北地区,而氢能产业的应用市场却是京津冀、长三角等地。
“运输成本在10元/kg左右,一车只能运300多kg,运输距离也有限制。”宋福才举例。前端的高成本,造成后端加氢费用高。
即使是既有丰富绿氢资源,又形成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四川,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仍受到较大的成本制约,导致项目商业化运营困难。
“与电车相比,氢能重卡售价较高,同时,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张超祥回忆,大概6年前,他几乎跑遍了成都所有的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在市场调研中发现,这些站点有转型氢能的意愿,但一谈到建设投入就犯了难。
“烦恼”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但近年来也有转机。
去年11月,《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不仅对氢能全产业链继续给予奖补支持,还针对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堵点和卡点作了多项突破,比如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氢高速”免费、支持氢能与电网互动等。
“为氢能产业的应用推广打开了‘口子’。”张超祥表示,氢能产业这样的新兴赛道,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企业才能跑得更好、更远。
企业的“办法”
“整体来看,四川氢能产业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四川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既拥有东方电气集团这样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央企业,又培育了众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宋福才参加过不少川内的氢能产业展会。他看到,参展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丰富,“从侧面说明,四川氢能产业正在冉冉上升。”
“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冒进、不掉队。”宋福才说,去年,厚普股份在项目投入上踩了一脚“刹车”,“氢能产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很忌讳盲目投入,同时,也要想办法在技术研发上始终走在前列。”
现阶段,“制固氢储存加一体化”是厚普股份关注的一大方向。与“工厂氢+气态管车运输+加氢站”传统模式相比,采用制加氢一体站,氢制甲醇和氢制绿氨,能够省去储存、运输的麻烦,进而降低应用成本,有利于氢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关产品设备已经研发成功,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示范站的落地。”宋福才透露。同时,厚普股份将通过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示范性项目的推广,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今年3月,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在亚联氢能的展位上,记者看到,正是亚联氢能研发的国内首套海上模块化合成氨装置,让项目制备出的氢气作为原料就地转化为氨,解决了氢气储存难和运输难的问题。
“3年前,我们就开始着手相关研发。”张超祥说,要保持中国制氢行业头部地位,就必须依靠创新走在前面,不仅要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更重要的是关心技术门槛高的“田里的”,寻求差异化突破。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四川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正在抓紧编制,将结合四川资源禀赋和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精准指导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氢能产业,避免“内卷式”发展,加快构建良性竞争的产业发展生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