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4月23日中午,金堂县竹篙镇竹篙寺社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室外气温已突破30℃。食用菌种植大棚内又湿又热,张春蓉仍然坚持“要把门关紧”。
首次“出海”在即,张春蓉万分小心,她努力地关上大棚门窗,又打开了加湿器。她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见光就蔫、缺水即蔫的榆黄菌,可不敢有任何损失。榆黄菌,学名金顶侧耳,是食用菌中高端代表性菌类,适宜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
在这个春末,种植食用菌20多年的张春蓉,迎来了最重要的订单:6月底前,完成首批发往阿曼的10万棒榆黄菌菌种。如果一切顺利,今后每个月阿曼客商都将采购同等数量的产品,且持续3年。这也是近年来四川食用菌出口周期最长的订单之一。
一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814.1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3.5%,跑出了“加速度”。张春蓉用自己的故事,来“解读”数据。
张春蓉是金堂县然通家庭农场(以下简称“然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论规模,然通家庭农场属于四川食用菌行业的“小不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成功进军中东市场,连张春蓉自己都颇感意外。
“我认真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张春蓉说,技术体系成熟和品质过硬,应该是自己能够“出海”的两大原因。
先看技术,自从与四川农业大学牵手共建实验基地,张春蓉的榆黄菌菌棒产量越来越稳定,“无论气候怎么变,每个都能采2.5斤,属于行业中上等,但波动很小。”对于需要面对气温极端炎热干旱的阿曼客商来说,然通家庭农场在复杂条件下展示出的“稳定性”,更为可贵。
再说品质,大棚之内,张春蓉指着手里的菌棒,一点点地诉说着原材料来源:为了避免黄曲霉素超标,菌棒的玉米芯专门从光照充足的黄淮海玉米产区采购。而木屑等配料都要经过高温等程序消毒、杀菌。此外,在菌类生长周期,她从来不使用农药等投入品。
首次拿下出口订单后,张春蓉有了更大梦想:继续提升技术,在榆黄菌等外,发掘新的出口菌种,“争取把我们的菌子卖到更多的国家去。”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