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如何打通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痛点”?这场会议有建议

发布时间:2025-04-27 19:31:30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2024年,电输运实验站运行超过3000小时,其中7成时间对外开放共享……4月25日,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交流会上,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仪器设施开放运行数据,让在场的科研院所代表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

开放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实验室科研设施,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文件,加快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大型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唤醒之后,如何让仪器设备“忙”起来?

站上“舞台”,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见

2017年,四川印发通知,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四川已有超过450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入驻国家网络管理平台,较2022年增长超过58%,数量居全国第十。

四川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主要依托“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已入驻管理单位324家,超过4300台(套)科研仪器,涵盖电子信息等60个学科领域。

虽然平台进行了开放共享,但对外共享率提升空间还很大,不少大型科研仪器少有人问津。记者注意到,平台预约量最多的仪器管理单位是四川大学,还不到50次。

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负责人后发现,仪器设备共享率不高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专业细分程度高,部分研究领域较为前沿。比如一家科研院所共享了泥石流粘度系数测试的仪器,但此类仪器的受众范围有限;二是业内人士对共享平台需求不足,科研工作者往往通过熟人关系,可能只需一通电话便可达成合作;而外行人对相关设备的存在缺乏了解。

“共享成了摆设,平台留在网上”,共享困难也是全国范围内开放共享仪器平台的“堵点”,平台上的仪器设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发挥共享价值。

共享仪器如何站上“舞台”,让需要的人看见,实现仪器资源与需求双向奔赴、供给与应用协同发力?会议现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需求旺盛时,专业精准的第三方市场服务不可或缺。”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院长何世伟介绍,“我们正在培育一支共享工程师队伍,类似负责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理人,他们可以依据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相应仪器设备单位,充当资源整合的‘超级枢纽’。”

做好“护航” ,破解共享后顾之忧

开放仪器设备共享共赢,但是一些仪器管理单位仍有一些顾虑,不舍得拿出自家“宝贝”,比如仪器坏了咋维修?

共享过程中,科研仪器的损耗由谁来担责、谁来买单、谁来修好,让高校、科研院所在共享路上徘徊不前。

“高端仪器维修维护关系着能否稳定的开放共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部长王海洁说,为破解由维修维护难导致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哈工大持续探索建立仪器维修维护模式。比如组织相关高校、维修厂商成立仪器维修维护专委会;设立“共享基金”,用于补贴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开放共享业务。

浙江则为共享仪器配备“健康管家”,通过安装传感器,直观了解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不仅如此,浙江还为大型科研仪器“上保险”,开发“共享保”,充当科研仪器“护身符”。记者了解到,在保险有效期内,这些大型科研仪器若在开放共享使用中因意外或操作失误受损,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维修费用。

仪器共享涉及科技政策、高校院所、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等多个方面。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工作协同、统筹引导,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