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十年时间,她从农业“小白”成长为“种田CEO”丨致敬劳动者——中国梦·劳动美

发布时间:2025-04-30 18:13:27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成都观察 邹嘉语 王翱

4月23日,记者来到成都崇州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一天前,电话那头的王伶俐说,“只有明天有时间。”当记者带着“真有这么忙?”的疑问来到约定地点后发现:确实忙。

早上10点,王伶俐送走一批外地来考察的农业同行后,转身就钻进了背后的智能育秧中心。马上就是老话里的“大战红五月”,秧苗育得不好,影响全年收成。

确认了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后,王伶俐又快步小跑到田埂上,俯身拨开田里的秧苗,凑近查看这批已经育好的幼苗,根系是否健康。“5月会是我最忙的时候,收割小麦、烘干小麦、水稻插秧都集中在这段时间,每一个环节都要安排妥当。”

王伶俐是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10年前,她从农业“小白”起步,逐渐成长为带领十几人团队、管理4个土地合作社、经营7000多亩土地的农业专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种田CEO”。

检查完育秧,王伶俐又驱车赶往下一个工作点。当天上午,她约好了施工和设计单位的人,计划进行新项目建设的需求勘察。

趁着赶路的间隙,王伶俐谈到了合作社的最新情况。合作社现有的粮油烘储中心能处理存放约2000吨粮食,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已不太够用,“我们计划再建一个场地,能多烘储1000吨粮食,并为大型农机设备提供存放空间。”

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上一任职业经理人是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王伶俐,将合作社带进了机械化、智能化的种田时代,让合作社逐步实现了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的全机械化操作。无论是飞无人机,还是开插秧机,王伶俐都是一把好手。

不同于老一辈的保守,王伶俐喜欢不断去尝试新品种,通过找到产量和品质同样优秀的种子,提高每一斤水稻的价值,哪怕是几角钱的提高,“别小看这几角钱,在大田里,一分钱都是钱,算上粮食总产量,这就是一笔大收入。”今年,她管理的土地里预计稻麦两季粮食产量可达6500多吨,带动农户2000多户,年分红将达到600多万元。

合作社成绩逐渐显现的同时,王伶俐也感受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她回忆起一件趣事,曾经大家总是叫她“谁谁谁的女儿”或是“那个妹妹”,而现在,不少人叫她“王总”,甚至提起她父亲时,很多人直接说:“那是王伶俐的爸爸。”称呼转变,背后是乡亲们对她的认可。

入行的第十年,王伶俐收获了又一个重要荣誉。4月28日,王伶俐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表彰。记者再次致电,电话那头的她很平静,“没想太多,就想着怎么把每一亩田种得更好。”

记者手记

从一个年轻人到一群年轻人

王伶俐回忆,刚入行时合作社里只有她一个年轻人,那时每每参加农业会议,身边都是年长的叔叔阿姨。如今她已从当年的“一个年轻人”,带出了“一群年轻人”,团队中有一半是90后,不少比她年纪小的同行也开始叫她“姐姐”或“前辈”。今年,她又招募了4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行业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王伶俐感受到的这些变化,是有数据支撑的。2024年,崇州市全市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里,90后共有747人,占比20.71%。而5年前,这一比例只有1.58%。王伶俐说,自己会时常带着8岁的女儿一起下田体验,女儿也时常骄傲地告诉别人,“我的妈妈是种大米的”。在王伶俐眼里,农业这份职业的“含金量”在不断提升。她坚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农业,“返乡创业”将不再是个例,而是“回家奋斗”的常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