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文化中国行丨传承400余年,这款伞为何被称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5-05-08 18:51:45

袁玮 张红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四川活动周期间,来自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油纸伞大受欢迎。

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这些油纸伞的制作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一天也没闲着。“咨询的人太多了,其中不乏外国客商。”5月6日15时,记者见到他时,他刚结束与一位咨询者的电话。

分水油纸伞有着“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的美誉,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制作工艺恪守古法,从选材开始。”毕六福告诉记者,“分水油纸伞的伞骨,选取蜀南竹海800米海拔以上的老楠竹,保证其经过多道工序后依然坚韧如剑。”

伞面的制作过程更是精妙。先在特制手工棉纸上绘制工笔彩画,再以泸州特产的熟桐油反复浸润,最终形成“雨中青荷”般的独特质感,“道道皆有关窍,少一步则失其神韵。”毕六福一边制作,一边讲述其中的门道。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分水岭镇的油纸伞博物馆里,有把油纸伞被其称之为“镇馆之宝”:毕六福潜心复原两百年前“龙凤呈祥”石版印刷工艺,让春秋时期弄玉与萧史的爱情传说在伞面上重现。曾经有爱好者出高价收购,均被其婉拒。

毕六福常以繁体“傘”字阐释其中深意:“五‘人’相叠,上为父母遮风挡雨,下为子孙撑起天地。”这种家族伦理的具象化,体现在传统婚俗“油纸”谐音“有子”的吉祥寓意中,沉淀在文人“听雨打伞”的雅致生活里。

采访不时被咨询电话打断。毕六福向记者介绍了咨询者的诉求,“有新人将其作为婚庆信物的,有餐饮店做店面装饰的,还有乔迁新居摆放在家中的。”他说,不同的客人,对油纸伞作为载体传递美好寓意的诉求不同,因此,要让这些文化基因以崭新形式延续,必须要创新。新人将定制油纸伞作为婚庆信物,设计师将其元素融入现代服饰,文旅项目以其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

创新转型为分水油纸伞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

如今,分水油纸伞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15个本土品牌“抱团取暖”,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可贵的是,油纸伞已从单一的生活用具转变为多元的文化载体——它既是非遗展厅里的传统工艺,也是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符号;既是外事活动中的文化名片,也是百姓日常的生活雅器。”泸州市江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