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一尾虹鳟搅动产业版图:宝兴冷水鱼产业的“芯片”突围

发布时间:2025-05-08 18:53:47

四川在线(雅安频道 张超 廖诗雪)5月7日,雅安市宝兴县政企签约的落笔声,叩响了冷水鱼产业的变革强音。

这场宝兴县与四川斯特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表面是寻常的政企握手,实则是一场持续近两年的“产业突围战”——这个年出鱼10000吨、年产5000万粒优质发眼卵的项目,恰似一尾跃入青衣江的虹鳟,试图搅动起四川冷水鱼产业版图的深层变革。

困局——被“卡脖子”的冷水鱼产业

“长期以来,中国虹鳟鱼核心种源受限,我国虹鳟养殖的发眼卵约有90%依赖进口,存在良种匮乏、自产苗种市场占有率低、苗种进口难等问题。”在会场前排,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郑先虎格外感慨。

据了解,鳟鱼育种是农业部认定的种制资源国家级芯片项目,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团队历时30年,培育出我国仅有的两个三文鱼新品种——虹鳟“水科1号”和“全雌1号”,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单性育种技术是亚洲地区首个构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全雌三倍体虹鳟规模化生产,三倍体率超95%,全雌率超9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该项技术也为项目提供先进的制种支持。

此时,距黑龙江数千公里外的宝兴县正经历着产业转型的阵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速推进,县域内小水电陆续退出,留下的不仅是闲置厂房,更是亟待填补的产业真空。

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事件,在此次战略合作中,碰撞出种业革命的星火。

转机——转型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北纬30°的宝兴高山峡谷,以其独特的地理密码书写着产业突围的辩证法。这里年均水温10-15℃的多条冷水溪流,与退出的若碧沟电站引水渠道形成奇妙共振——海拔落差数百米的阶梯式水温带,为虹鳟全周期养殖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部分退出后的水电站闲置机房改造成的种苗基地,将工业遗迹转化为生物科技的孵化器。

“我们不是在寻找场地,而是在重构生态价值。”宝兴县委有关负责人的话揭开了空间革命的深层逻辑:利用原电站引水系统保障育苗水质稳定,同时配备循环流水高产养殖系统、池水定向流排污系统、智能化物联网水产养殖系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循环利用,有效解决鱼类生长需要的溶氧、氨氮、亚盐、排污等问题,单位产量在50kg/m3以上,是传统的养殖方式单产能的5倍以上。

这种“变工业遗产为种业资产”的智慧,让生态约束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催化剂,为后续的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布局——从一粒鱼卵到产业生态

在项目规划图上,能看到清晰的战略意图:一年建成若碧沟电站鳟鱼苗种繁育基地,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两年建成鳟鱼规格苗培育基地、鳟鱼精深加工厂,打造“养殖-加工-旅游”全产业链。

“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鳟鱼发眼卵5000万粒,聚焦三文鱼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种业联合创新实现鳟鱼种苗自主繁育,彻底解决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四川斯特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德洲表示,这对维护国家水产种源安全、促进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也让青衣江源头的水体承载起种源自主的使命。

改变——冷水鱼游出县域经济新思路

“宝兴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特色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长期以来缺乏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引领。该项目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冷水鱼养殖项目,更是延链补短的关键一环,串起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宝兴县委有关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将宝兴优越的水资源转化为优势的产业,不仅填补了宝兴水产养殖的空白,更是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

从空间布局看,宝兴位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距离双流国际机场冷链物流枢纽仅3小时车程。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既能享受川西北冷水资源,又可对接成都三文鱼集散中心的物流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项目不仅着眼于5000吨成鱼加工及2000吨精深加工,开发冰鲜、烟熏、刺身、鱼丸、鱼片、鱼排、蛙肉等多元化产品,实现育种、养殖、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更创新性地将冷水鱼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依托宝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观赏、垂钓、品尝等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产业链条。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将带动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就业500人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共享鱼塘”的创新模式,将有效带动农户养殖2000吨以上,将空间上的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上的发展优势,有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不仅是产业发展,更是将宝兴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签约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窗外,青衣江的流水奔腾不息,奔涌着希望,也奔涌着力量。未来,这江水将见证更多渔舟唱晚的丰收景象,见证更多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