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陈俊伶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项目落地四川省达州市1年多,四川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空钠电)董事长李用成的东北口音很纯正。让他连连感叹“没想到”的,是项目横跨中国落地的速度。
2024年3月底,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上,李用成带着钠离子电池生产链项目与达州东部经开区正式签约。今年1月,项目一期已进入试运行;预计5月底,测试产品就将从钠离子电池组装生产线正式下线。
作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去年的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项目达157个、总投资超2300亿元。5月8日至10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又在成都举办。
时隔一年多举办的活动,还将为四川带来什么?紧抓产业转移机遇,四川又探索出一条什么路径?
接得准
充分发挥优势
去年以来,四川、宁夏、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甘肃、湖南……一系列“国字号”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各地举办。
密集举办的背后,是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又为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四川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承接产业转移有需要,更有基础。
生产TOPCON光伏组件的三一硅能公司,便看中了巴中市南江县乃至四川完善的“硅矿-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发展基础。
三一硅能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监徐征介绍,去年,公司在当地投资5亿元建设2GW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同时配套集中式光伏项目、集中式风电项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规划总装机达1500兆瓦。
另一个考虑是当地“1小时航空圈、3小时高铁圈”的立体交通网络。“南江县地处成都、西安、重庆的几何中心,依托这一四川北向出川重要门户,公司产品能够辐射西南和西北,面向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地区。”
星空钠电与达州的“牵手”也是一拍即合。李用成回忆,2023年底,星空钠电正在全国各地物色扩产的“根据地”。在一个项目洽谈会上,听完达州市领导的推介后,他们随即用两个月时间了解了达州的新能源产业。
“达州资源丰富,产业链基本形成,我们产品所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都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李用成总结说。
可以看到,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下,“精准度”尤为重要。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去年的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上,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优势产业的签约项目数量分别占36%、23%、20%。这与四川的六大优势产业高度契合。
“今年,在承接转移的领域上,我们重点锚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进落地一批能级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优质产业项目和产业链核心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引“新”接“智”,成为四川精准承接的一大方向。
长得好
以“链”助推升级
“去年项目签约后,公司主体现已正式迁到成都,2个月后,位于成都高新未来科技城的部分厂房就将正式投入使用。”成都天府智华科技有限公司CEO邓博透露项目最新进展。
深耕智能驾驶、车路云一体化、低空智能网联、具身智能等前沿赛道的智华科技,今年将全部身家搬到成都。对一家已经成立13年的企业来说,这样的“大动作”并不容易。
邓博坦言,“向西”的动力,一方面是看中四川完善的整车制造能力及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看好四川“建圈强链”的发展氛围。
“有关部门以产业生态思维为导向,主动挖掘上下游生态企业资源,这种政企协同共筑产业生态的模式,让我们很有信心。”邓博介绍。今年4月,他们入选四川省“双向揭榜挂帅”2025年首批项目,与政府及产业链伙伴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将为整车厂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国产可控的智能驾驶软硬件解决方案。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今天,“产业转移”中的“产业”,已不是劳动密集、技术落后的产业;“转移”,也并非简单的“搬家”。
去年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上,不少参会人员就发现,“链条式”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四川的一大特色——会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围绕标志性产品和产业链,逐一梳理链条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筛选列出目标企业、平台、机构清单,促成一批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在会上签约。
星空钠电的项目落地后,李用成也观察到,达州正以“以链延链”的思路吸引更多电池壳体、逆变器等上下游配套厂家落地,产业有望再“做大做强”。
“链条式”承接产业转移,一石激起的千层浪,还在向外发散。
今年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将举办8场专题对接活动,围绕我省“15+N”重点产业链展开,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产业,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等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
这也表明,今年的活动更加突出圈链思维。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四川将以产业链为纽带,一链一清单、一链一图谱,明确承接转移的关键领域、目标企业和重点项目,通过精准对接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链主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圈。
留得住
做好项目服务
有了项目,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留得住?
今年一季度,四川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2%、18.1%,比全国增速高0.7、6.1个百分点。
“一季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转移项目作出的积极贡献。”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对签约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类纳入省市县各级重点项目库,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转移项目加快建设。
从接洽到签约,耗时6个月——这是三一硅能公司2GW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的落地速度,创下了南江县10亿级项目的纪录。
“落地的‘加速度’,又转变成了建设的‘加速度’。”徐征补充,今年6月基地将正式投产,光伏、风电等项目建设也在一体化推进。
从一而终的“加速度”,离不开当地为项目提供的全要素保障。比如,项目所在的光伏智造园以“标准地+定制厂房”模式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同时,叠加“产值激励+设备补贴”,配套贷款贴息和人才补贴等正向激励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企业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影响项目进度。”李用成坦言,投资建设,当然希望能早日看到回报,“人生地不熟”,自然需要“引路人”。
当地政府用服务来回应企业的担心。在项目前期对接过程中,为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能评环评等各个阶段,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积极对接市内外龙头企业,促成储能电站建设落地,拓展企业产品应用场景……“产品投入生产的同时,应用场景也解决了,效率特别高。”李用成说,一年多时间,他的顾虑已经消除。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邓博。“项目落地后,成都高新区从企业工商变更、税务开票额度调整、银行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企业全面支持。”比如,积极搭建银企沟通桥梁,组织区内多家银行与企业开展专项对接会,最终促成其与多家区内商业银行达成合作。
扎根四川,企业家有了信心,更有很多新打算。
星空钠电将继续加大应用场景的建设推广,建设更多共享式储能电站。同时,加快建设产业链项目,争取早日达到产能50GW的规模目标。
智华科技则将推进成都未来科技城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拓展本地市场,争取与更多四川地区的车企达成合作,助力四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个好消息是,今年的活动,已收到1000余家企业的参会报名信息,省外有转移意向的产业项目超过300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可以想见,紧抓产业转移机遇的四川,又将有更多“星空钠电”“智华科技”们落地生根。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