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熊晓雨
“有怀孕打算吗?”“上次来例假在什么时候?”近日,多地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问询”电话,内容涉及孕情、生理期、家庭病史等隐私问题。
四川在线记者检索发现,互联网涉“社区、居委会来电催生”的帖文超千条,发帖时间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重庆、云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多地均被曝设有相关机制。时至如今,来电对象更是从工作人员向AI外呼系统转变。
个人隐私被直接、反复询问,不少网友质疑。多方人士认为,陷入“变味”拷问的健康问询热线,应遵循法律程序,增强人性化设置。
“催生”、隐私、机器语音
健康问询电话屡陷争议
“我不需要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催生。”今年1月起,曾在重庆工作、现居武汉的叶婷(化名)陆续接到3个来自重庆某街道办的电话。工作人员向她表明身份、询问生理期和备孕计划,叶婷感到“自己被深深地冒犯了”,撂下上述那句话后,挂掉了电话。
随后,她在社交媒体发帖,称“催生已经到电话推销阶段了吗?”许多像她一般的“适婚年龄”女性涌入评论区,各自分享接听对策。
针对沸沸扬扬的争议,重庆市有街道回应媒体称,电话系排查辖区内居民的健康情况,告知社区可免费提供传染病检查服务,没有催生意图,也不会泄露个人隐私。
显然,叶婷对该回复并不满意。她想知道,在自己从未主动登记相关信息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获取我的联系方式?这类隐私信息是否有必要通过电话收集?他们是否侵害了我的隐私权?”
隐私之外,另一个争论在于“电话意图是否为催生”。尽管多个社区工作人员全然否认,但网络流传的多个帖文详细记载了对话过程,包含“你怀孕了吗?”“为什么不想生啊?”“想不想做个孕检?”等直白表述。
而当疑似“催生”意图的电话是机器人打来时,接听者的不满更猛烈,他们反感AI问询的突兀性。社交媒体平台显示,一些“AI电话催生”的帖文被网友归到了“幽默笑话”的标签之下。“本来催生就烦,听到机器人在对面问你生还是不生,更烦。”叶婷很无奈,“如果以后热线服务都是机器人,那我们只会认为是诈骗。”
某AI外呼系统销售人员张兴(化名)告诉记者,近年来多家企事业单位选择采购该系统。不可否认的是,“AI外呼能提升服务覆盖率,不过系统的标准化话术,确实难以应对复杂的个体需求。”以此次饱受争议的健康服务热线为例,他意识到两个问题,一是AI电话缺乏服务场景的前置说明;二是问题设置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比如向未婚女性询问孕情信息等。
热线如何优化?
多方提醒遵守法律程序 规范技术应用
如何保障居民个人隐私?在四川蓝贵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利看来,社区健康问询热线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陈利阐释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孕情、生理期等信息属于典型的私密信息,受隐私权保护。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经受访者本人明确同意,就收集此类信息,需要证明热线行为属于法定职责范围,同时承担信息安全保障义务。”
关于“法定职责范围”,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律师彭立琼则补充,即使是履行法定职责,“如果不具有紧迫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只是常规健康管理,我们认为还是需要告知居民并获得同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没有事先取得居民单独同意,且无其他法定依据,或超出必要范围收集信息,都可能构成违法。”
至于健康问询电话是否为“变相催生”?一街道计生办工作人员向四川在线记者透露,某些地方可能通过人口监测系统,将登记结婚者的信息分发至街道办,电话联系并做好生育登记工作。“但对我们基层而言,并无生育率方面的硬性考核指标,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做好政策咨询、补贴发放等服务保障。”
AI电话技术如何优化,也并非无解。根据公开报道,成都市疾控中心在2024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电话调查中,曾通过短信提前告知来电目的,并明确“不涉及隐私信息索取”。
“任何单位都该明白,技术的冒犯会让人觉得更冒昧。”除短信提前告知居民AI电话的目的及隐私保护措施外,张兴还建议,可提供“拒接”或“线下登记”等替代选项,针对未婚、已婚等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问卷,设置逻辑跳转功能。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