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新高考实施之后,中学普遍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有些考生在高考之前已有大致的目标高校和专业理想。但在正式填报志愿,面对千余所高校、数百个专业,进行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困难。加上新高考后,志愿填报的数量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也随之而来。那么如何在正式填报志愿时做到大学有的选、专业不纠结呢?近日,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总编辑李振东来支招,建议考生和家长可以做以下几项准备。
院校专业认知:从表层信息到内核特质
首先是针对理想高校,要构建立体认知体系。
考生初识理想高校,或许会被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环境所吸引。对理想的高校进行深入的挖掘,构建起对高校学术实力、行业资源、培养特色、入学方式、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体认知体系,才可以更加明确自己和学校的适配性。
入学方式方面,即了解通过哪些途径(或招生类型)可以进入目标高校。当前,高校的招生类型比较丰富,同一所高校可能在四川有几种招生类型或在不同的批次进行招生。例如,浙江海洋大学既在本科提前批A段招生航海类专业,又在普通本科批B段招生其他专业;北京语言大学在本科提前批B段招生小语种专业,也在普通本科批B段招生其他专业。这时,就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是否满足高校的报考或录取要求。当然,高考成绩也是进入理想高校的“敲门砖”,需要了解高校往年在四川的录取数据情况。
校园文化方面,一所高校的软实力和校园文化同样影响着学生成长。考生可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了解目标高校开展学术讲座的频次、国际交流项目规模、学生竞赛获奖层次等细节。
总之,只要详细了解目标高校的这些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非该高校不可、自己可以接受该高校的哪些专业、自己能够读该高校的概率有多少了。
其次是针对目标专业,突破名称认知。
目前,很多考生对一些专业感兴趣,可能是出于名称上看起来有兴趣、听别人说、高校宣传、媒体平台介绍等原因。所以也就存在虽然有意向专业,但对专业本身的学习内容、培养特色等了解不深或不准的情况。这就需要对专业的理解突破名称认知,深入剖析其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与发展通道。
具体来说,考生要明确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培养侧重。例如,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强校往往侧重系统开发能力培养,综合类大学可能突出理论研究,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可能注重与有关行业领域的交叉应用等。专业的培养特色不同,对应到具体的课程体系上也就有了区别。大家可以到学校官网了解专业的培养情况。
此外,要获取专业往年的录取数据,除关注目标专业在不同招生高校近三年最低录取位次,更需注意今年招生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如选考科目要求、目标专业出现在高校的哪些专业组内,同专业组内的专业相关性如何等。
院校专业拓展:从单一目标到同类型的扩容
新高考后,志愿数量整体增加。当考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锁定某类院校时,可考虑建立“核心院校+同质院校+潜力院校”的三级备选库,进而拓展目标高校的数量。
首先院校拓展,建立“核心院校+同质院校+潜力院校”三级备选库。
当考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锁定某类院校时,可考虑建立“核心院校+同质院校+潜力院校”的三级备选库,进而拓展目标高校的数量。具体来说,一是当考生在确定了目标高校之后,可以寻找具有相似特质的院校。假如某考生原定目标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那么就可以横向对比其他经济类、管理类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高校,比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等。二是,关注高校新的招生政策。比如高校新增在川招生计划投放,或者高校有没有新的专业在川投放。可以把这些高校纳入潜力院校名单中。
其次专业拓展,准备“核心专业-关联专业-保底专业”。
为避免因专业热度变化导致的志愿落空,考生可以准备“核心专业-关联专业-保底专业”的弹性选择。
在确定某一个或某一类专业为核心专业后,考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拓展意向专业的范围,为之后的志愿选择做准备。第一步,提前去查看不同专业在心仪高校的培养计划,如果专业的基础课程重合度很高,甚至超过60%,可将这些专业作为关联专业。第二步通过核心课程相似度,拓展关联专业范围。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虽有不同名称,但在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开发等核心课程设置上高度一致。第三步利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梳理同一职业对应的不同专业路径,例如想从事投资分析的考生,除选择金融学外,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量化交易模块)等专业同样能达成职业目标。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