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陈丽霏
5月29日,清晨6点,德阳广汉连山镇福寿村的田野上,一阵引擎轰鸣声响起,农机手熊志强坐上插秧机,开启一天的工作。“上周刚收完小麦,现在正在插水稻,最近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起床,心里有活睡不着。”熊志强说。
小春抢收、大春抢种,四季农时在循环更替中铺展,但今年又颇有些不同。随着熊志强的插秧机向前移动,一排排秧苗被整齐植入田间——这个曾经的车间工人,如今已是德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里的“明星农机手”。
三年前,还在东方汽轮机车间做工的熊志强,接到家里电话:“村里要搞高标准农田改造,你的地要不要入股合作社?”
此时的熊志强动了心:“田成方、渠相连,还有智慧农业站,合作社承诺‘保底分红+务工收入',算下来比在工厂挣得多。”2023年3月,他辞去东方汽轮机的工作,回乡考取农机驾照,加入了广汉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
“现在一天能赚350到400元,一年收入能比在工厂多挣十万。”熊志强站在田埂上,指着眼前整齐划一的8块大田说,“以前这37块‘补丁地’,收割机转个弯都费劲。”作为广汉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骨干农机手,他不仅要负责合作社承包的800亩高标准农田,今年还承接了700亩社会化服务订单。“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了,现在农机手成了香饽饽。”熊志强笑着说。
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随着349.3万亩高标准农田陆续建成,德阳已培育持证农机手7400余名、近两年新增540名,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78.5%,位列全省第三。今年“双抢”期间,小春收获较去年用时减少2—3天,水稻插秧进度较去年提前15%左右。数字的背后,是德阳“良田+农机+人才”三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以前20个人一天收一亩地,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作业几十亩。”熊志强擦着汗说。夜幕降临时,他把农机开进库房检修保养,盘算着秋收后用无人机给油菜追肥。远处,太阳能杀虫灯渐次亮起,照亮了一片田野与坦途。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