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田野来讯丨乌梅成熟时,种植户三改烘烤房

发布时间:2025-06-11 11:24:25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王代强 达州频道 张海波

6月10日上午,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乌梅山村8组,65岁的村民蔡炳权打开乌梅烘烤房,一股醇香味扑鼻而来。他取出5层钢丝网烤盘,表面皱缩的乌梅干果乌黑发亮,接着重新加入300斤鲜果,“烘烤十七八个小时就能成,只需中途添加一次柴火。”

达川区是乌梅原生资源地。五六月,是乌梅成熟的时节。在乌梅山村,上千种植户都在采收、烘烤乌梅。其中,蔡炳权的这座烘烤房格外新。他说,这是趁着采收这季乌梅才新建的,并且已经改造了三次。

种了一辈子乌梅的蔡炳权,为何要在今年新建并反复改造烘烤房?

山路曲折,汽车盘旋上升。进入乌梅山村,只见山林里翠绿的乌梅树被青中透黄的果子压弯了腰。乌梅山村党总支书记谢先均告诉记者,近10多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的乌梅种植面积从数十亩增至4400余亩。其中蔡炳权和哥哥两家的乌梅从2亩增至14亩。

“鲜果一斤才卖一块左右,不比前几年。”说起价格,蔡炳权一阵苦笑。今年,蔡炳权开荒新种植的一批乌梅进入盛产期,预计产量将比去年增长30%以上。是继续低价卖鲜果,还是冒险走加工路线力争收益?蔡炳权盘算后,决定赌一把。

5月中旬,蔡炳权买回500多块火砖,自建柴火烘烤房。然而,才烘烤一窑鲜果,蔡炳权就发现没对劲——有的果子已经烘干了,有的果子还是生的。他找来达川区茶果站副站长何三健“把脉”,得出结论:木柴燃烧的位置太靠近灶台口,导致传热不均匀。

按照何三健的指导,蔡炳权很快着手改造,把柴火燃烧位置挪到烘烤房中央。但又出现新问题——用于挡明火的铁皮被高温烧软,出现塌陷,一窑乌梅被烤化,只能扔掉。村里不少村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只得又找来何三健,把铁皮换成了半个拇指厚的钢板。

但意料之外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烘烤房是密封的,烘烤过程犹如蒸米饭,鲜果耙软,并不能烘干。蔡炳权又在烘烤房侧面、顶部分别打了2个拳头大小的洞,并在底部增设微型鼓风机,保证烘烤房通风和排湿。

一周左右时间,蔡炳权三次改造烘烤房,终于烘烤出达到收购标准的干果。过去15天,他已烘出760斤干果。蔡炳权说,鲜果不易储存,需要七成熟时从树上摘,而烘干果在地上捡熟透的果子即可,“干果晾晒后可长时间保存,不担心收购商何时上门,议价权也更强。”

收入差距,是蔡炳权做选择的主要动因。“4斤鲜果烘干只得1斤干果,也比卖鲜果划算多了。”蔡炳权算了一笔账,他和哥哥的14亩乌梅林,预计可得干果2500斤,按每斤6.5元的收购价计算,可收入16250多元,而卖鲜果只能收入10000元,“柴火无成本、微型鼓风机耗电量只相当于手机充电,抛开建烘干房3000多元成本,搞加工不仅当年就回本,还比卖鲜果多赚3000元,明年盛产果树更多,预计收入将继续提高。”

眼下,乌梅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建烘烤房,但烘出干果的品相差距大。蔡炳权的一个邻居自建开放式烘烤房,烤盘顶部加盖棕垫,这遮挡了柴火烟排出,烤出的干果黢黑,卖相不好。

采访中,何三健四处打电话“喊人”。按照计划,明天,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就要在乌梅种植基地开展一场乌梅初加工现场观摩活动,邀请全区上百名乌梅种植户、企业代表、技术员等来参观蔡炳权的这座烘烤房,以及附近新建的现代化烘烤点。

何三健介绍,全区乌梅种植面积6.2万亩,种植户上万户,大家都在寻找新的乌梅增收路子。

达川区乌梅基地还将发生哪些变化?记者将持续关注。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