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近日,云南昭通威信县麟凤镇一村民为其祖母办丧事,因当天雨势较大,于是向他人借了20件网上购买的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目前,警方已立案查处。
无独有偶,6月10日,重庆市璧山区一男孩与老年人发生争执,现场一人竟掏出手铐将男孩铐住。璧山区公安局通报称,相关人员已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公安机关正调查手铐来源等。
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是人民警察身份的象征,这些警用物品可以在网购平台上轻松购买到吗?6月11日,四川在线记者在多个网购平台进行了实测。
“定制”成购买途径,商家凭“暗语”销售
平台规定形同虚设
记者在网购平台输入“警服、警官证、警衔、警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商品,但以“警用雨衣”“警察外套”为关键词,不少网店都在销售与警察制服相类似的反光雨衣、冲锋外套,价格在几元至上百元不等,在商家宣传页面的图片上,并无“警察”字样。
在与客服人员的沟通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商家支持在相关产品上定制印字,不少网店都表示可以加印“警察”字样。一家网店客服表示可以印刷,但需要脱离平台通过微信发送定制图片;有的客服人员要求记者提供警号,并表示“不需要其他证明材料”,有的客服人员表示需要由记者提供授权书等材料后可加印;还有商家表示不能加印“警察”字样,但可以添加“执勤”“特勤”等字样,在沟通过程中,客服并未索要能够证明警察身份的证件。
随后,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上搜索“保安服、保安配件”等关键词,有些商品在详情页面的图片上标注着“同款正品配发”“后勤采购、定点厂家”等,评价页面的买家秀图片中有“警察”字样,客服则表示“不要发任何图片和特殊字眼,配合流程购买”,并指引添加微信私下交易,记者注意到,有买家在评价中写“不能聊天,不能直接问,直接默认下单,商家知道怎么发就行了”。
此外,记者搜索“手铐”“警棍”等产品后发现,有的商家在声明中将警用手铐定义为“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金属手铐”,并表示“出售、购买‘必须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金属(警用手铐)为违法行为’”,但在后续沟通中客服告诉记者,在店铺众多在售产品中有“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的手铐”,并表示相关声明只是提醒消费者,“没事的,直接下单即可”。
据了解,目前网购平台均严禁任何商家或个人销售军用、警用服饰、配件及相关仿制品,明确此类行为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从严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商品下架、店铺处罚、冻结资金等措施,情节严重的移交执法机关处理。
法律明确规定不得持有和使用警用品
呼吁平台加强监管与宣传普法
相关业内人士介绍,警用制服、保安制服等制式警服和警械的生产企业需要获得授权后才能进行生产,同时,涉及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商家,需持有资质,公安机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装备采购。
而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持有仿制警用品冒充警察的情况,现实中并不鲜见。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法制大队副大队长阙桂萍表示,有些年轻人冒充警察没有明确目的,多是出于虚荣心和好奇心,并不了解冒充警察的法律后果。有些则是通过冒充警察进行违法犯罪。
阙桂萍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对于非法持有、贩卖警用装备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法律责任主要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违反规定持有警械的,公安机关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并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如果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阙桂萍说。
成都发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学伟表示,对于目前网购平台采用关键词过滤的方式,商家可以在配图上“做文章”规避,这需要电商平台通过更新技术的方式来解决,此外还要结合人工抽检、巡查,加强举报投诉机制建设。“电商平台禁止销售警用品不能只停留在条例规章,还应加大对违规卖家的惩罚力度,与公安机关联合加强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做好风险提示和警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