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给日地环境做“三维扫描”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发布时间:2025-06-13 16:08:03

李菲菲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你能想象地球做“CT”是什么样子吗?

6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分享了如何沿东经120度、西经60度两条经线(子午线)构建一个空间天气“监测圈”,像照“CT”一样,对日地空间环境开展全天候“三维扫描”。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主导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要做的事,通过这样一个“无形”的圈,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体观测,利用地球自转,每12小时可获得地球空间的3D全球图像。

日地空间是当前航天活动、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被认为是陆、海、空环境之外,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受太阳活动影响,瞬时发生的爆发性太阳活动通常会引起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如电磁场、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等,将对地面和空间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产生影响的“风雨雷电”被统称为空间天气。

为了应对这种空间天气,就需要开发地球空间天气精细化数智预报模式。“所以我们才联合全球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力量,聚焦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变化规律等,进行联合科学攻关。”

那为什么要选择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作为“监测圈”?王赤解释,子午线需要大致与地球磁场的磁力线重合,这样能监测到空间天气现象沿着子午圈传播的情况与带来的隐患。“经过试验这是唯一可闭合的陆地子午圈,便于部署监测设备。”

目前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推进情况如何?王赤介绍,需要三步走。今明两年为计划的启动期,在2027—2030年间边建设边运行,在2031—2036年间进行全面运行。“我们已与36个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确定了合作意向。”王赤说,希望未来能够有1000台仪器设备、2000多名科学家和200多个机构能共同参与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