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苏涛:6万份化石解码“世界屋脊”变迁密码丨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④

发布时间:2025-06-16 16:22:24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青藏高原抬升如何塑造了生物多样性?远古生命又隐藏着怎样的环境密码?对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自然博物馆”)馆长、古生物领域的研究员苏涛来说,高原上的每一块化石,都是解读地球漫长生命历史的“密码本”。

十多年来,苏涛将青藏高原作为主战场,每年扎根野外两三个月。30余次进藏、6万余份珍贵的植物化石标本,他的团队已成为保存青藏高原植物化石标本数量最多、年代序列最全的研究力量之一。

面对环境的艰苦与基础研究的冷寂,为何愿意一次次倾注力量和热情?“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预测未来。”苏涛如是回答。

破译“生命禁区” :棕榈化石改写高原隆升史

在自然博物馆见到苏涛,他在谋划7、8月带团队到西藏海拔4600米的伦坡拉盆地进行科考,“青藏高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天然实验室,今年依然要去。”此前,苏涛已多次前往伦坡拉盆地。

2016年,苏涛首次踏入藏北羌塘草原的伦坡拉盆地。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他和团队经过20多天野外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在距今390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枚完整的棕榈叶片化石标本。

带着这枚珍贵的化石回到实验室,苏涛和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棕榈,不可能存活于高寒之地。那就说明,在39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不可能超过2600米。

这一发现直接颠覆了此前的认知。过去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中部早在4000万至3500万年前就已抬升至约4000米的海拔。而苏涛团队发现的棕榈科植物化石,以不容辩驳的实物证据,将这一关键区域的显著隆升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

此后多年,苏涛都是伦坡拉盆地的常客,并逐步勾勒出羌塘草原的变迁图景——植物化石证实,在4700万年前,羌塘草原是一片亚热带森林;随着高原抬升,在3900万年前,这里存在亚热带开阔林地;而在2000万年前,同一个地方,变成针叶林,高山植被成为主导。

挑战“生命禁区” :近6000米海拔科考刷新纪录

苏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演化历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世界屋脊”追寻远古生命密码,艰险并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希夏邦马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是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毗邻珠穆朗玛峰。这里海拔极高、天气瞬息万变,堪称“生命禁区”。然而,为了破解一个悬置近60年的科学谜题,苏涛和团队毅然向极限发起挑战。

1964年,我国科学家曾在此峰北坡海拔5900米处发现珍贵的高山栎叶化石,据此推断喜马拉雅地区在200万年间剧烈抬升了约3000米,开创了中国人利用化石研究青藏高原古海拔的先河。但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化石的确切产出层位、地质年代等关键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2023年10月,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苏涛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由中国西藏登山队协助,毅然向希夏邦马峰进发。

当时,苏涛和队员在海拔5600米处扎营。凭借丰富的高原野外科考经验,苏涛和登山队阿旺教练成为探路人。但是,要找到高山栎叶片化石所在地,就必须徒步穿越野博康加勒冰川,跨越一条条深不见底的冰裂缝,或者直接从巨大的冰碛湖上踏过。10月的高原,湖面已结冰,但是冰层的厚度是否能承载人,谁也没把握。

经过综合考量,他们决定穿越冰川。最终,科考队在海拔5750—5850米处,成功找到1964年发现的高山栎叶化石点,并发现了一处理想的工作剖面。之后,苏涛与队员往返于营地和化石点,每天徒步约十公里,进行精细地实地采样,不仅厘清了高山栎叶化石的产出层位,详细测量了地层剖面,还成功采集到包括叶片化石、孢粉及用于年代测定的岩石样品在内的数十公斤宝贵材料。此次科考,也刷新了全球古植物学家野外工作的最高海拔纪录。

如今,苏涛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依然经常在青藏高原各地科考,并开展前沿且极具开创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他将古生物研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通过与模型模拟相互验证,致力于解答青藏高原隆升对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解读化石蕴含的生命演化奥秘。

获评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感言:解读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演化奥秘,是为了深入理解地球现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史与成因,从而更好地预测并保护地球的未来。我们将沿着青藏科考先辈们的足迹,不畏艰难,继续努力向前攀登。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