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科创未来丨这个航天“梦工厂”,“机器工人”来“上岗”

发布时间:2025-06-24 16:24:57

刘帅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6月12日14点,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燎原”)厂区道路上空无一人。午休结束,各个车间已投入到新一轮的火热生产中。

这是一座航天“梦工厂”——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产品,到神舟二十号发射控制组合,无数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的系统部件从这里下线,守护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梦”。

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特点的航天产品,可靠性要求高,内部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智造”之路并不容易。而这次,在车间,记者“偶遇”了几位特殊的“工人”——涂胶、搪锡、穿线都不在话下,而且做得又快又好。

凝聚着航天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机器工人”,带来了一场效率和质量的“自我革命”。

“涂胶工人”10秒钟完成涂胶工序

航天燎原总成车间,“涂胶工人”正在忙碌,粘接起产品腔体和密封圈。

这台叫做多功能两轴运动平台的“聪明”设备,由总成车间班组长、成都工匠王彪带领团队自主研发。

几年前,王彪自己就在产线上干过涂胶的活。他现场进行演示:将胶水一点点挤进凹槽,用一个片状工具刮平,溢出来的部分再用无纺布擦拭清理。“最复杂的工件,这道工序就需要10分钟。”更要命的是,如果胶水掉到产品内部,还会造成非预期短路。

更高精度的自动化迫在眉睫,市面上又找不到能够直接应用的设备产品。在部门的支持下,王彪自学机电和编程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开发设备。

今年6月,凝聚着心血的“涂胶工人”正式上岗。它的学习能力极强,能够通过导入工件结构图,自动生成点胶枪的移动路线;对于没有图纸的文件,操作者只要“手把手”教它一遍,它便能形成拖拽记忆,“一比一”复刻操作路线,真正实现“10分钟变10秒钟”。

在总装车间,以“智造”赋能速度并不是孤例。

总成车间主任段鞠介绍起一套自动测试系统,它能够检测火箭发射场上的“安全卫士”绝缘电阻测试仪。“人工使用电阻箱、万用表单台手动测试,要测试1万余次,现在使用软件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判读,测试记录100%可追溯,单台测试时间也从8小时缩短到3小时。”

“搪锡工人”“机器绣娘”技艺精湛

航天产品要求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干得快的同时,航天燎原的“机器工人”们还要干得好。

在电装车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四川省劳模唐仁杰讲起往日的辛苦:他们生产的通孔元器件,要想牢牢焊在印制板上,引脚起到连接的关键作用,必须通过特殊的搪锡工序去除上面的氧化层,保证后期焊接的可靠性。 

然而,通孔元器件只有纽扣大小,密密麻麻的引脚只有针线粗细,此前工人只能手动放入超200摄氏度的锡锅中,有烫伤风险,也容易涂覆不均匀。

航天燎原自主研发的通孔元器件自动搪锡设备改变了这一困境。在机器的透明窗口中可以看到,当器件抵达指定位置,锡液从底部自动喷高,单支器件自动搪锡的平均操作时间小于30秒,锡层均匀覆盖,有效避免漏焊、虚焊。

在电缆车间,“机器绣娘”剥穿压一体化平台以精巧的“绣艺”为航天器的“血管”——电缆保驾护航。

一边,上料盘柔性震动,利用视觉识别技术判别具体接触件;另一边,将导线送入设备,激光设备和感应器模块以微米级误差进行剥线。随着夹具的移动,接触件和导线精准对接,亲密接触。

“剥线、穿线、压接,在15秒内即可完成。”电缆车间副主任刘懿介绍,以往,这一工序堪比用一堆线头同时穿针,“眼睛都看花了”。而智能化设备大幅提升了送线成功率,同时避免了压接过深或过浅造成的连接不可靠问题。

一个个“机器工人”只是切片,更大范围的“智改数转”正在航天燎原发生。

自动涂胶、自动喷涂、自动测试……昔日琐碎繁杂的总装工艺,已被8个典型自动化单元取代,整体效率提升22%。电装车间的通孔柔性自动化产线实现不同产品并线、混线生产,前后两个产品就可能是不同型号,解决航天电子产品换线耗时长、调试故障多等痛点问题……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速数智化发展,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加快重塑航天制造新图景。”航天燎原总经理杨琪介绍。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