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科创未来丨普通人移民火星,是天方夜谭吗?

发布时间:2025-06-24 16:25:44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今年5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飞船实施了第九次试飞,不过试飞任务未获成功。这让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梦蒙上了一层阴云。  

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公布了他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计划,在40年到100年内,将10万人送往火星;之后又在2024年更新时间表,要在20年内建立一个100万人的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市。在他构想的蓝图里,“星舰”这一迄今为止全球体积最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是将人类送至火星的交通工具。  

虽然愿景很美好,但一些科学家质疑这一时间表太过激进。那么,这个看起来像“天方夜谭”的计划,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有多远?  

来看看火星上的生存环境。虽然火星是科学家勘探到的环境最接近地球的星球——相近的自转周期、昼夜循环、四季更替、水冰痕迹……但要在火星上“安家”,还需突破辐射防护、改造火星大气环境、构建生命维持系统等一系列难题。  

首先是宇宙辐射。由于火星上缺乏磁场、大气稀薄,其表面和轨道上的宇宙辐射水平是地球的数十甚至上百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研究显示,宇航员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往返1年,遭受的辐射,相当于做了600次以上的胸透。对此,科学家们提出,需依赖地下城或特殊屏蔽材料解决辐射问题。  

其次,火星上气候极端,没有液态水,最低温度达到-132℃,气压仅为地球的1%左右,且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踏上火星就如同进入一个可瞬间毙命的“毒气罐”。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如果要在火星上长期生活,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大致分为五步走:一是提高火星表面温度,比如在火星上建造“超级温室气体工厂”,引发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趋暖。二是改变火星大气成分,可以向火星上发射大量的真菌、藻类等厌氧生物,消耗二氧化碳,提高氧气含量。三是建立火星表面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地球上的极限生物,或者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培育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菌类和苔藓,在火星上逐步开展植树造林。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地球上一种名为“齿肋赤藓”的沙漠苔藓具有极端生产能力,有潜力成为火星移民的先锋植物。四是建立火星农牧业,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在实验室模拟火星环境,尝试种植土豆,为未来火星农业做准备。五是建设工业设施和人类的生活基础设施,等一切条件成熟,再实施大规模火星移民。  

最后,要移民火星,还要有一张普通人买得起的“船票”。从目前国内外的太空旅行服务报价来看,一张商业船票的价格在几十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为了降低太空飞行成本,SpaceX正全力攻克“星舰”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技术难题,“终有一天飞往火星的票价会降至50万美元以下,甚至低于10万美元。”马斯克曾公开表示。  

尽管移民火星道阻且长,但不少科学家对此持乐观态度。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就表示,“人类大概要花200年左右,甚至长一点的时间,一定能够把火星改造成为一个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以后地球和火星都要变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姐妹星。”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