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老宅子的新生活,丹棱幸福古村农文旅融合唤醒乡愁丨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

发布时间:2025-06-25 17:06:52

卢星宇 四川在线记者 底伊乐 李志强

在葱茏山野间,幸福古村傍山而筑,溪水潺潺相间,古朴而宁静。这里曾因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闻名,如今更因农文旅的深度融合焕发新生。6月2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主题采访组来到眉山市丹棱县幸福古村,记者深入探访,解码这座古老村落如何蝶变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桃源。

古村焕新颜

“轻开发重运营”,村民“入股”新业态

“我们目前的业态有石磨豆坊、餐厅、咖啡、图书馆、住宿等。”“通过租赁房屋、开设农家乐、合作社分红等带动村民就业,目前我们合作社已有超240名村民加入。”……

谈起幸福古村目前的发展,丹棱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部幸福古村经营管理负责人杨浏洋如数家珍。自幸福岭2022年投入改造,如今的古村焕然一新,传统风貌与现代舒适并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杨浏洋说,“单去年村里就接待了35万游客,今年截至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8万人次,人气也是越来越旺了。”

“我们坚持‘轻开发、重运营’的理念,用运营反推规划。”他指向蜿蜒的归乡游步道与精心修缮的熊家院、民宿,石磨豆坊的豆香、小院咖啡的醇厚、幸福书坊的墨香、龚家厨房的私房味,这些由村民闲置房屋改造的新业态,在运营团队手中成为激活古村的“金钥匙”。“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让原资产‘活’起来,让村民参与进来,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杨浏洋总结道。

村民共建共享

从年收入不足万元涨到4万元

在千年银杏“夫妻树”的浓荫下,幸福古村村民黄树成的笑容朴实而灿烂。“以前哪敢想,守着老屋也能挣钱!”他掰着手指算起账:闲置房屋租给合作社有租金,山货在公司的统一摊位上卖得俏,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

黄树成坦言,以前的幸福古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小麦、水稻为主,为了生存很多村民都选择了外出务工。“那时候我去非洲打工,工资不高也很辛苦,后面在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幸福古村开始开发和改造,2014年合作社成立,恰逢我当时回乡,我便加入了合作社。”随着古村2016年开村迎宾、“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召开等活动的开展,古村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后来,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回村创业,黄树成回来后也开始栽种耙耙柑、不知火、爱媛等果树。

“合作社成立前我的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如今我们的人均年收入能超4万元,2018年古村召开第一次分红大会的时候,我光是分红就拿了800元,当时大家都笑得特别灿烂。”更让黄树成自豪的是古村的变化——游客多了,环境美了,传统的牛儿灯、唢呐声又响起来了。如今的幸福古村,“春来品茶、夏来乘凉、秋来品果、冬来赏雪”成为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使其成为声名远扬的美丽名村,黄树成笑着说:“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幸福,守着老宅子过上新生活,这日子比我们种的脆红李还甜!”

文旅产业带动上万人就业

打造“都市圈休闲度假地”

丹棱县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四川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千年古县。全县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个。

“随着幸福村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分红、工资上涨等各类发展好处的增加,近年来吸引了大批返乡就业人员。”丹棱县旅发中心主任蒋丽艳举例说,“如今文旅产业就能够带动上万人就业,激活乡村基因。”2024年接待游客179.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2%,33.89%。

站在全县乡村振兴的视角,蒋丽艳向记者勾勒出丹棱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一核两翼’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以幸福谷乡村人文度假区、大雅文化旅游城、大老峨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引擎组团,示范引领全域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资源、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集中。”她表示,“接下来我们也将充分挖掘乡土自然景观、农耕文化、风俗人情等资源、文化、故事,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丹棱成为‘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幸福古村的红砂石墙,铭刻着时光,更承载着新生。当农事耕作与文旅体验在千年银杏下交织,当分红账单与村民笑颜在古朴院落里绽放,这座古村落已然谱写出一曲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乡村振兴欢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