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王晋朝 张敏 华小峰
剑门关崔巍,翠云廊毓秀,古蜀道如一条绿丝带,串联起两大世界级文旅资源。
6月25日,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行走间,讲解员和当地干部口中的文旅“二次创业”成为高频词。何为“二次创业”?如何以“二次创业”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记者在探访中寻找答案。
景区“做加法”: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里的“微改革”
在剑门关景区北门,记者被一组“新貌”吸引——去年更新投用的景区北门,以“关口”造型和拓宽的广场呼应着这座“天险雄关”的历史气质。
记者了解到,拓宽的广场可同时容纳数十个研学团队集散,新增的智能闸机则让游客通过速度提升40%。“以前大假排队半小时是常事,现在刷证即过,连研学孩子的动线都更流畅了。”景区工作人员的话,道出服务“做加法”的实效。
景区内,“加法”藏在更多细微处:全景区Wi-Fi覆盖的提示牌、石敢当与五丁开山造型的文化装置、翠云廊内穿梭在古柏间的“张飞NPC”……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却让传统景区“活”了起来。
在翠云廊景区,《点树交印》《张飞植柏》等沉浸式情景剧已上演数百场,游客不仅能看,还能加入运镖队伍体验古蜀道商贸艰辛,或参与“背诵《蜀道难》赢门票”活动,把文化知识“变现”为旅游福利。“过去看景是‘到此一游’,现在每走一步都有故事,连孩子都能记住古柏保护的历史。”吉林游客王大鹏的感叹,印证了场景“做加法”的吸引力。
消费场景的升级更直观。曾作为歇脚点的凉亭长廊,如今变身“仙云集市”,剑门豆腐、蜀道文创、非遗手作在这里交织成烟火气。“去年国庆投用后,单日营业额最高破10万元,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小时。”景区运营方负责人介绍。
这些“微改革”带来的动能,在数据中更显清晰:2024年,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18.91万人次,同比增长39.39%;今年“五一”节假日,剑门关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7.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7%、16.1%,连续两日达到客流峰值。正如剑阁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徐程杰所言:“‘做加法’是在服务、体验、消费的关键环节下‘味精’——符合文旅新趋势的‘小改变’,往往能催化大活力。”
产业“做加法”:打破物理边界的“大融合”
跳出景区看全局,剑阁的“二次创业”早已突破物理边界,向产业融合纵深推进。当日,在剑门关景区入口,5名《率土之滨》手游COSER的推广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驻足。
“与游戏IP联名,是我们破圈的新招。”徐程杰介绍,近年来,剑阁通过“文化+”“生态+”“研学+”等模式,构建起多元产业矩阵——连续三年举办“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活动,67公里的四条徒步线路累计吸引超60万人次;开发剑门布艺、柏木文创等100余种产品,推出“领取古柏保护勋章”等九大文创活动;建成全省首家生态博物馆——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用VR、直升机飞越等技术让文化“可触可感”。
文化与生态的融合,更体现在对古柏的守护中。每天上演的《点树交印》情景剧,复刻明代“点树交印”的古柏保护制度;“寻找小小护林员”活动,让学生亲手参与古柏巡查;四级保护机制、逐年补植柏树的传统,让7778株古柏历经千年依然苍翠。“保护不是封闭,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徐程杰说,“游客在参与中理解保护的意义,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而在营销推广端,剑阁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与成都、西安等20余所高校合作“诗词游剑门”,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在日本、泰国等地举办文旅推介会,美国学者贾和普25次行走蜀道成为国际传播热点;“坐高铁游广元”“跟着赛事游广元”品牌持续擦亮。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剑阁而言,‘二次创业’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实践。”徐程杰介绍,下一步,剑阁还将建设线上文物博物馆、推出“文化+研学”综合线路,并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激励等举措,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暮色中的翠云廊,《蜀道镖运》的号子声再次响起。这条承载千年文脉的古道,正以“二次创业”的姿态,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