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川南木雕瑰宝”春秋祠,百年古建筑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03 16:29:13

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荞璐

是关帝庙,也是盐运博物馆,还是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展馆……位于泸州市叙永县陕西街的春秋祠,由秦晋盐商集资、于1900年建成,这座百年老建筑,因其精湛的木雕工艺被誉为“川南木雕瑰宝”,在历史烟云中,它传颂着关羽的忠义仁勇,见证了人背马驮的运盐出川,铭刻下联大师生弦歌不辍的爱国情怀。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泸州市优秀爱国主义基地,近日春秋祠又入选第三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春秋祠正通过展陈、研学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加大活化利用,转化文创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叙永县博物馆馆长尹圣表示。

“木雕、盐运、联大”三大区域

展现整木雕刻精湛技艺

陕西街上,车水马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牌子左右并立,“春秋祠”三字刻于牌子正中。从“忠义仁勇”四个大字下跨门而入,便正式进入春秋祠。

盛夏的阳光透过屏风、雕窗,照在石板和莲花上,这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的老建筑隔绝了街道上的喧闹,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清雍正年间,叙永设四川四大盐运口岸之一‘永岸’,是当时云贵生活用品主要供应地,日均300艘船只抵港后,再以人背马驮的方式‘运盐入黔、驮铅回川’。”在盐运文化展厅,叙永县博物馆讲解员袁钰介绍,当时包括陕西、山西等多个省份的商贾聚居此地。

据《春秋祠记》记载,陕西、山西两地盐商在关帝庙原址上,自筹白银3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一座会馆,主祀关羽。因关羽喜读《春秋》,盐商会馆建成后取名“春秋祠”。

如今在春秋祠主殿,关羽、周仓、关平三尊雕像栩栩如生,而关羽正在捧读《春秋》。抬头环顾殿宇,其门楣、木窗、斜衬、额枋上,分别镂刻着历史故事、戏剧场面、社会生活、山水画卷、龙、凤、花、鸟、虫、鱼等。

“整个建筑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称,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手法,刻工精细,形态生动,构图巧妙。”袁钰介绍,尤以“九龙坊”“九凤枋”“百鸟梅花窗”和“叙永八景”木雕为最佳,被誉为“川南木雕瑰宝”,可惜如今这项整木雕刻技艺已经失传。

过主殿,经右行,便是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展馆,文字、图片、视频、实物、艺术造型等多种方式,讲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抗战时期在叙永的办学情况和叙永分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的爱国故事。

“实物+数字+文创”活化利用

打造“文、旅、城”融合体验地

拐爬子、石秤坨、窝铅……春秋祠内,除了精美珍贵的木雕让人惊叹,还有电子显示屏等播放和模拟展示盐运历史,以及盐运时期保留下来的各种工具实物。

“拐爬子是旧时盐夫负重百余斤中途休息时的支撑工具;石秤坨重约150斤,刻有‘永边公司’字样;窝铅是国家三级文物,重达80斤……”袁钰介绍,春秋祠内保存下来的这些实物,见证了盐夫往来的艰辛,也承载着货物集散的历史记忆,能让前来参观的人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我们还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展陈中,围绕盐商文化、联大文化,逐步融入数字灯光、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导览系统等创新展示手段,虚实结合,进一步讲好文物故事,增强游客体验感。”尹圣介绍。

随着假期到来,这两天春秋祠又在招募小小讲解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自己说话?尹圣介绍,当地深入研究春秋祠文物价值内涵,通过邀请县内资深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组建历史文化研究队伍,定期举办的历史文化、盐运文化、红色文化讨论和交流活动,并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和讲解能力,在国际博物馆日、中秋节、端午节等举办“行走的文化瑰宝、流动的记忆殿堂”等活动,逐步补足县内文物研究力量薄弱问题。

紧邻春秋祠后园的文创店,由“永宁八景、百鸟梅花窗”衍生创新出的冰箱贴、丝巾、太阳伞等,吸引着游客驻足。

“深入挖掘春秋祠内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我们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尹圣介绍,除了文创产品,以春秋祠为背景,汉服摄影、盐运剧目和舞蹈等都在定期展示,加上研学、爱国主题教育等活动,去年春秋祠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间接带动周边行业发展10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人员近300人,年旅游收入达2000余万元。

当前,叙永正在开展陕西街、下桥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主要以春秋祠为核心,依托即将建成的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博物馆及周边联大教授故居、明城墙等,建设集文化休闲展示、滨水游憩、商业娱乐、创意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片区,打造“文、旅、城”融合的文化传承与活态体验新场地。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