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随着暑假来临,孩子们接触网络时间增多,由于很多家长缺少对孩子的监管,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假期伊始,已有孩子被骗。
【案情回顾】
近日,攀枝花市初中生王某玩母亲手机时,在某社交媒体平台刷到一个名为“扶贫基金公益活动可以返现”的帖子。出于好奇,王某联系了发帖用户,并询问如何返现。
对方称要获得返现需要先捐款,捐款0.88元,可返款到账28元;捐款22元,可返款到账222元;捐款33元,可返款到账333元……以此类推,捐得越多,返现就越多,并附上了捐款二维码。
王某没有告诉家长,而是偷偷扫码捐款150元。支付成功后,便询问对方如何返现,对方又声称需要继续购买物品做任务才能返现,并承诺任务成功后,之前扫码捐款返现和购买物品的钱将全部到账。
随后,对方发来一个收货地址,让王某用“花呗”借钱,在某网购平台下单购买了10副苹果蓝牙耳机和1个索尼相机。购买成功后,王某再次询问什么时候能够返现,却被对方拉黑。
这时王某害怕母亲知道后会责骂自己,仍未将此事告知父母。几天后,当王某母亲看到花呗还款通知,经询问王某后,才发现是自己女儿遭遇了诈骗,立即向警方报警,被骗金额14589元。
【案例拆解】
该案是典型的刷单诈骗,“投入小、回报大”的诈骗内核没有改变,利用孩子们的“羞耻感”“恐惧感”和“不敢告诉家长”的心理,让诈骗行为更难被发现。
此外,暑假期间还有这些针对学生的常见诈骗类型,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免费游戏皮肤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骗取未成年人钱财。不久前,南充蓬安一未成年人被骗42840元。
“防沉迷”解除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明星”发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实施诈骗,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遇到类似的诈骗,孩子们应该怎么做呢?
紧急应对指南:
1.立即停止所有操作
2.保存所有聊天记录
3.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
4.告诉家长或老师,他们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家长们也需要注意:
1.教育孩子提高防骗意识,不点击陌生链接,不加陌生好友,不信中奖、兼职赚外快、免费领取明星签名照等小广告,谨防诈骗。
2.做好手机支付账号安全管理,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不让孩子知道家长手机支付密码,杜绝孩子私自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支付操作。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3.关注孩子上网情况,经常对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不明链接或二维码下载的APP一律卸载。
4.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警求助。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