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文明提质·实践增效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蓬溪文明实践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5-07-09 10:37:18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今天我们学习了6种点的写法,分别是右点、左点、竖点……”7月7日上午,在遂宁市蓬溪县普安街道普安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暑假期间儿童书法培训班第一堂课正式开始,30多名家在普安社区的儿童参加了此次培训,在课堂上与书法老师积极互动。

当天,四川在线记者跟随“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首站来到遂宁市蓬溪县,实地探访这个地处川渝交界的县域如何把文明实践从“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

基层深耕、服务创新

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蓬溪县普安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整合了党群议事、便民服务、志愿活动、教育培训等,暑期举行的儿童书法培训班正是在家门口服务群众的文明实践。

“我们的初衷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让邻里共治烹出‘家’的味道。”普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夏兵介绍,为了让街道社区、小区便民服务并网共振,社区打造文明实践点3处,构建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圈。

如何确保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吸引居民参与?普安社区的做法是通过入户走访、院坝议乡情、点亮微心愿等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同时,注重居民“主人翁”意识培养,社区还邀请居民担任活动策划、志愿者领队,让大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志愿者常来陪我们聊天,社区有免费按摩椅,还可以测血压,比家还暖!”88岁居民马长玉感慨。而不少家长期待更直接:“希望社区多办活动,孩子在这里学知识、交朋友,我们很放心。”如今的普安社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文明实践真正融入了“柴米油盐”。

在另一边,位于川渝五区市交会处的蓬南镇,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样火热,不少儿童在参加暑期活动,而这里也曾面临基层文化站“门可罗雀”的困境。

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李茄介绍,为改变这一情况,当地通过延时开放,将群众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民俗、毗邻交流等与文明实践生动融合,让文化阵地“活”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实践所增设了灯光舞台、音响、文化体育设备等共享公用设施。”李茄说,依托设施设备的更新,设置了“图书借阅”“图书漂流”“好书推荐”等活动,同时建立积分体系,公众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纪念品。

基于蓬南镇的文化需求,当地还推出了“星光假日 五彩蓬南”文化惠民文明实践项目,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闲时拥有多个休闲选择,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红色赋能、产业融合

文明实践激活发展新动能

文明实践不仅是精神纽带,更成为推动发展的“催化剂”。

采访首日,采访团走进大石镇牛角沟村,红色基因与文明实践的交融扑面而来。

“这里是旷继勋起义的策源地,牛角沟依托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跨区域发展动能。”牛角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勇介绍,在精心修复旷继勋起义指挥部旧址、藏兵崖遗址、新建烈士事迹陈列馆的同时,牛角沟村还积极联合重庆潼南、大足等地共建“遂潼红色场馆联盟”“川渝文明实践红色文旅走廊”,形成资源互补与线路串联。

“去年接待的25.3万人次游客中,近半数来自重庆、资阳等地。”大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出跨区域红色教育线路成效显著,累计吸引成渝研学团队70.2万人次。

红色文旅的“虹吸效应”也辐射带动了牛角沟村产业升级,1200亩柑橘园通过“研学+采摘”模式年销350万元,庭院经济的农家菜、手工艺品成为成渝游客的“心头好”;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25万元跃升至96万元,村民唐春红更从务农转型为专职讲解员,年增收5万余元。

在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文明实践与产业融合的故事同样精彩。作为年产量全国最大单体杏鲍菇生产基地,园区以“菌菇研学+工业旅游+文明实践”为抓手,将“小蘑菇”培育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据了解,蓬溪县依托中国蓬溪食用菌孵化交易中心,开设“菌菇课堂”,创新“文明实践积分制”,组织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去年累计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举行“匠心杯”等劳动技能大赛2次,孵化创业项目5个。

“我以前打工月入不到3000元,现在在园区包装菌菇月入4500元。”农户郭敏喜悦地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