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打开成都西蜀园林 ③ |桂湖:并蒂莲花盛开处,文脉绵延永流传

发布时间:2025-07-10 20:12:28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7月8日,暑期游渐热,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游客络绎不绝。杨升庵博物馆外,桂湖红莲正在盛放。连绵的荷叶中,一株被称为“盛开概率十万分之一”的并蒂莲,吸引着前来的游客拍照、合影。

桂湖并蒂莲开

馆内,来自沈阳的小游客王浩瀚向馆中大屏提问:“请问杨升庵写过关于荷花的诗词吗?”大屏上,冠帽红衣的数字人杨升庵说:“我虽然没写过以荷花为主题的诗词,但我写过《滇海曲》中‘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你可以看得出来我热爱自然。”

并蒂莲开,让这座千年西蜀园林的网红热度升高,而通过对“明代蜀中唯一状元郎”杨升庵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游客对桂湖的热爱也在与日俱增。

千年桂湖,杨升庵成就新都文脉

内江游客陈鸿秦漫步在桂湖,他在等自己心仪大学的通知书。走上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850米明代古城墙,他看到了红色双色条石的城垛,像一顶冠帽。

桂湖修建于隋唐时期,城墙是挖湖的土堆垒而成的。

原来,杨升庵殿试夺魁,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祖父杨春收到许多贺银,建议修状元牌坊。老人家却将这钱拿来加固城墙保平安,历代新都人以“状元帽”之名感恩善举。“古人有功成回报社会的意识,值得学习!”陈鸿秦说。

升庵祠也在桂湖,1996年 ,“杨升庵祠及桂湖”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说员熊利说,桂湖在隋初的名字叫“南亭”,是一座驿站。因为杨升庵之父是明朝内阁首辅,杨升庵多次回乡都住在“南亭”,并与妻子黄峨遍植桂花与荷花,人们因其写给好友的诗“君来桂湖上,湖中生清风”,将“南亭”改名为桂湖。1963年中秋,郭沫若还为桂湖题写了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

这些故事,今年1月都收进了杨升庵典籍数据库,“喂”给了数字人,让他成为“升庵先生”,接受游客对“明朝第一才子”的检阅。位于桂湖内的新都博物馆1601件文物的数字档案,也正逐步向公众开放。

一年四景,桂湖成为旅游胜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都宝光桂湖引领全省旅游,是全国五大桂花观赏地、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新都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物保护所所长姜思旭说,这是因为桂湖处于城市又“一年四景,各有看头”——春天有紫藤,一对国内最大的百岁“中国藤王”,吸引无数年轻情侣前来打卡。夏季赏荷花,桂湖红莲是四川唯一原生品种,色艳个高,供应杜甫草堂、三苏祠、武侯祠等名胜之地。秋日闻桂香,清人姚仙槎写道:“秋色艳湖滨,桂花香满城。”为新都赚得“香城”美名。冬景看梅花,70亩桂湖种有百棵梅树,红黄吐蕊,芳香四溢。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画家胡宁是桂湖常客,他在这里写生、创作,他说:“桂湖交织着历史感与艺术感的独特意象。”“这里还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地,‘大观园中秋夜宴’就在这儿拍的”,游客刘非做了功课,在杭秋廊桥留影。

2024年,桂湖接待游客量达到75万人次,门票收入200余万元,姜思旭说:“桂湖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新都人提供文化和休闲福利。” 设在桂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了新都人休闲之余的学习场所。

最近,桂湖双面碑林引起成都市关注。这里汇集了清代诗僧含澈主持刻制的200余通碑石,包含苏轼、黄庭坚、文徵明等名家真迹。“我们正在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整理碑林、增强导览”,新都区文广体旅局局长贾涛说,西蜀园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加入人文,有天人合一之感,“桂湖作为国保单位,以文塑旅,现在要着重思考如何‘以旅彰文’。”

桂湖所在的桂湖街道办已经做完了宝光桂湖历史街区资源普查,正在策划提升项目,在保存完好的“八街六巷三根路”区域,围绕建筑保护修护和活化利用、历史风貌保护修复与提升、必要动态监测与智慧化管理等六个方面开展。

“桂湖是新都的文脉,也是新都人的魂。近10年间,新都总人口增加了一倍,市民需要更有品质的新桂湖。”桂湖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王光福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