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文明提质·实践增效丨从“大酒坛”到“小土陶”,文化吸引力转化为乡村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0 20:22:31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陶罐、陶缸、碗、碟、杯子……一件件精美的土陶制品整齐陈列。”7月9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内江隆昌市,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的隆窑遗产博物馆内,采访团看到琳琅满目的土陶工艺制品。

隆昌土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汉代。石燕桥镇一带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土陶文化,陶土经过制泥、制坯、上釉、烧制等环节,大概30天左右蜕变为一件土陶制品。2017年,隆昌土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是酒坛享誉全国。

“陶坛内有铁、锌、钙、镁等微量元素,在白酒漫长的‘老熟’过程中,能让酒的口感变得柔和顺口。”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双介绍,正是这份贮存特性,让茅台、五粮液、洋河等名酒企成为其长期客户,隆昌陶坛更是占据茅台用坛量的60%以上。

隆昌土陶产业的发展之路,是否仅停留在传统的酒坛制作上?

2020年前,邓双还在外地工作,一次休假回家时,他无意中发现,后山的龙坡窑顶部损毁严重,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眼前破败的场景让邓双惋惜不已,他认为需要让这段土陶生产记忆留存下来。

因此,经过企业的努力和当地政府、村委会的支持,隆窑遗产博物馆在2023年建成投用,这不仅是隆昌千年土陶技艺的展示窗口,也成为了撬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支点。

每到节假日,博物馆总能迎来大批学生,他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揉泥、拉胚,感受指尖上的非遗魅力。“不少学生选择来此体验制作陶器,仅‘五一’假期便接待了五六千人。” 工作人员刘丽介绍,博物馆还走进校园、社区宣讲,让更多人了解隆昌土陶的历史与价值,而这种文化吸引力正悄悄转化为乡村的人气。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 “三产融合” 的布局里。在净土村的万亩茶园里,老川茶与新白茶长势正好。山腰处,露营基地、民宿和村民开的农家乐次第铺开,老房子成了亲子游、研学游的打卡点。山脚下,博物馆与陶瓷工业区相连,游客看完展品、体验完制陶,还能带走茶具、花器等文创产品……

当下,“非遗+文旅”逐渐成为文化游、乡村游的热点。依托隆窑遗产博物馆这一场景,净土村通过周末游、研学游、实践实验等方式,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以上,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

在这里,隆窑的城市气息与乡村的烟火气交融,老匠人的手艺与年轻人的创意碰撞,土陶不再只是储酒的器皿,更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纽带,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