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川观智库丨共富试验区建设,“后进村”如何蝶变“后劲村”?——以攀枝花市仁和区“高、远、聚、弱”村落为调查样本

发布时间:2025-07-15 14:55:20

四川在线记者 张剑 兰楠

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2024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46%,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稳居全省第2位。在人口、产业及公共服务加速向城镇集聚的同时,当地部分具有“高、远、聚、弱”特征的“后进村”更需重点关注——这里往往海拔较高、地理位置偏远、多民族聚居、产业基础薄弱。

2022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在攀枝花230个村落中,中高山地区的多民族聚集村数量约80个,占比约34%,其中不少村落的低保人口、特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占比超10%。可以说,以这类村子为代表的“后进村”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的集中体现,更是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核心攻坚难点。

仁和区下辖13个乡镇和1个街道,其中10个乡镇位于市区以南,3个乡镇作为“飞地”位于市区以北。自去年7月起,由川观智库、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组建的联合课题组,深入仁和区南北10个中高山地区多民族聚集村落和边远地区村落蹲点调查,并于近日推出调研报告,探究从“后进村”到“后劲村”的蝶变密码。

选品实验:村干部变身乡村产业“经纪人”

仁和区的10个“后进村”,在产业发展层面,仍保留着“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模式。如何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同时,突破传统路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村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

啊喇彝族乡官房村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是仁和区核桃主产区。然而近年来,核桃销售价格持续走低,村民经济收入受到了不少影响。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官房村党总支书记唐定海请来攀枝花市农科院专家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唐定海回忆:“专家分析我们村适合种植羊肚菌、蘑菇、木耳等食用菌,但从没种植过食用菌的村民对此还是有很多疑虑。”

唐定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试点小规模种植食用菌。“吃”出效果后,村民们发现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纷纷主动参与进来,官房村村民刘萤便是其中之一。“我家种植的是羊肚菌,今年生长情况非常好,每亩毛收入3万元以上。”

2022年以来,官房村的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亩,年综合效益达到200万元。此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如菌包引种培育、菌包外销等,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核桃价格走低,同样困扰着太平乡先锋村的党支部书记何先明。他将更换赛道的目光投向了“邻居”——云南永仁县永兴傣族乡。两地仅一山相隔,具有相似的海拔、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永兴已有多年滇红花种植历史,产业初具规模。

何先明带着村内党员干部多次前往永兴考察学习后,于2022年10月,由村委会自筹资金购买300余斤滇红花种子,免费发放给36户农户试种,面积约40余亩。2023年4月,首批滇红花进入市场,反响良好。同年10月,村里新增种植农户60户,种植面积增至110亩。2024年,国药集团与先锋村达成合作协议,为其在技术和设备方面提供专业支持,村子的滇红花产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十里不同品,百里不同风。”是记者在村子里的真实感受。相邻两个村子,海拔、气候、地形差异很大,多数村不是一村一品,而是一村多品。然而,市场行情千变万化,这些“后进村”转型成功的共性,就是村干部当好市场和乡村的“经纪人”,通过先后试种试行了多种产业,降低了产业培育的试错成本,为全村推广提供了可行的模式,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种植实验:立体农业向土地存量要经济增量

翻看仁和区地图,10个“后进村”均位于山脉腹地,海拔梯度跨越峰顶台地至河谷平坝,落差较大,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村落山地林地多,耕作土地呈碎片化分布。

在这里,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也是发展的跳板。如何让土地焕发新活力,各村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一招叫因地制宜。

大龙潭彝族乡干坝子村地理位置独特,海拔较高,全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季节性缺水严重。这些自然条件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为高山果蔬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病虫害少、空气清新、土壤肥沃。

“我们是让‘老板们’先种,农户再跟着种。”干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封正云告诉记者,农产品公司进村承包,为村里带来了资本、专家和技术。在专家指导下,该村通过轮作方式,最近两年新种植百香果、人参果等多种高山果蔬,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果蔬产量。两年多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5万元。

同德镇道中桥村则是结合自身海拔跨度大的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在低海拔地区,村民开展“三季轮作”,通过种植“早市玉米+豌豆+玉米”组合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中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以芒果为主的水果种植;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水果、豌豆、稻谷等作物多样化种植。

第二招叫物尽其用。

布德镇的老村子村和新桥村,都是芒果种植村。“我们村芒果种植超8000亩。”老村子村党总支书记代发银介绍。但近年来,随着芒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芒果的市场价格起伏波动较大。

为解决产业单一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两个村的“土专家们”不约而同发展起林下种植,给村民收入上一份“双保险”。

老村子村创新实施“芒果+魔芋”林下套种模式:上层的芒果林冠形成天然遮阴屏障,为下层魔芋生长提供适宜环境。“让芒果掉的价通过魔芋补回来。”

新桥村则选择了“芒果+南瓜”林下套种模式,该村党委书记陈远宏介绍,林下种植南瓜虽然亩均收入水平不高,但抗风险能力强,种植管理较为简单,较好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贫瘠等难题。“种植南瓜年均能获得50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在多元发展的路上,中坝乡大纸房村积极引进外部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一手种芒果,一手发展高山养殖业,探索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利用玉米、糠等饲养牲畜,同时将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芒果产量。

“种地能挣钱”让村子看不见撂荒地,但如何提高亩均效益,关键还是人才。“后进村”们通过吸引专家,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技术创新。与之对应的是,外来专家的指导和本土种植实验,让每个村诞生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有效提高了全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延链实验:农文旅融合让高山民族村变身诗和远方

大山大河曾是天堑,隔绝交通、阻碍发展;如今正成为出片打卡地,风光无限、文旅可期。

如何实现农文旅延链补链?记者走访务本乡大火山村、前进镇高峰村、同德镇新民村,发现它们从村名中找到农文旅蝶变之法。

“大”是大火山村吃上“文旅饭”的最大存量。一是大森林,该村森林面积26700余亩,是耕地面积的61倍。二是大落差,从山脚驱车,短时间内就能从海拔1700米跃升到2900米。

2022年,村党支部书记安子红带领村民通过与区级平台成立第三方公司,将村内文旅开发交给专业团队,将大森林变为天然氧吧,“大落差”造就了天空之境、大草坝、老鹰崖等不少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的文旅收入已达20多万元,村民累计收入100多万元。

高峰村的名字已经暗示该村最大的村情:不仅海拔高,在全区60个行政村的排名也很“高”——困难群众人数占比14.38%,全区排名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占比3%,排名倒数第一。2022年,该村将劣势变为优势,走出一条农文旅结合的路子。

2700的海拔高度,在游客眼中却是避暑佳处,野外露营+现摘现烤的特点被不少网络博主“种草”。该村顺势推出火把节、彝族年、林下音乐会等活动,让游客边吃边听边看边跳。不仅如此,该村还与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合作,打造“高峰”品牌,开发了“高峰十二风味”菜品,与村里养殖业实现有效联动。

一组对比可证发展变化:以前村集体经济靠的是停车费和垃圾清理费,如今这些费用全免,收入反而增长到15万元。“原因在于租金!”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褚文华道破增长秘密:“如今村里闲置资产变成了研学基地、民宿,一到节假日,活动摊位更是争着被抢租。”

大火山村和高峰村同属城市近郊村,气候干热,相比而言,远在高寒山区的新民村反而多了一分氤氲水汽和水润清新。独特的气候条件,反而造就了该村的采摘热,不少游客自驾上山打卡农家乐,采摘樱桃、桑葚、番茄等果蔬。

“村里目前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村党总支书记兰明海透露:村里有一条沿袭300多年的新民大堰,通过“码口”分水设施、缴“水租粮”的公摊机制和“班水”制度,确保水旱从人,堪称传统村落版的“都江堰”。“我们正筹备研学游,用好这个至今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陆续完善,因地制宜开发自然和人文资源,从农业向农文旅延链补链,是记者在村子里看到的方法论。发展以民族文化和高山风景为主的文旅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客流和资金流,还让村子从生产地变为消费地,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