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棱镜丨给400个孩子当奶奶,她们接下这份“共享订单”

发布时间:2025-07-18 15:08:35

四川在线记者 熊晓雨 何涛

镜头?张惠英可不随便上。她是个“讲究人”,讲究发型、讲究唇色、讲究穿搭。实在碰上突袭采访,她还会羞赧地道歉,“今天这样出镜,真是失礼了咯。”今年71岁的她,每周都会去理发店盘上一个高发髻,啫喱水把额前的波浪刘海定型得板板正正。张惠英总是穿着色彩斑斓的裙装,蹬上锃亮的矮跟鞋,腰板挺直、身段优雅地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我400多个孙孙还是喜欢漂亮奶奶噻!”作为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首批“共享奶奶”,从2019年7月开始,张惠英所在的“奶奶天团”逐渐发展成40人左右,带过400多个来自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接送他们上下学,提供陪伴服务。

很多人以为,成为“共享奶奶”,可能是这群老太太“闲得慌”“怕孤独”。但张惠英眼睛一抬,笑眯眯地说,“嚯哟,我看起来会自己耍得不好嗦?成为‘共享奶奶’的快乐,它不一样。”

麻将退场

奶奶上岗

合唱团、舞蹈队、楼栋长、漂亮衣服,还有麻将桌子……张惠英的退休生活排得满满当当。曾经麻将一天打三轮,她甚至怀疑过,自己以前患面瘫,“是不是跟太爱打麻将有关系。”但真要离开麻将桌,她得选个好玩的地方——至少得人多。

吉福社区的“红色小屋”人多,她爱去,老老少少都在那里。尤其寒暑假,除了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小孩也多。张惠英喜欢“被需要”的感觉,四面八方传来的“张奶奶”让她“很是受用”。渐渐地,要上班的家长都知道了,无暇照看孩子时,送去“红色小屋”,有一位热情的“张奶奶”会陪着一起玩。

这就是“共享奶奶”项目的雏形:双职工家庭无暇照护的孩子、无处可去的老人,以及一个能够彼此互联的空间。

2019年,刚来吉福社区工作的杨琼走访发现,楼龄二三十年的老旧商品房里,生活着许多空巢老人,他们平日“无非打打麻将”。而该社区邻近有多所小学,大量双职工家庭选择在此租房,但“接送难”是个大问题。一到假期,无人看管的孩子在马路上跑来跑去,有些甚至“在公园凳子上就睡着了”。杨琼想,怎样让这两类生活停滞的群体“走”起来。“红色小屋”的场景让她想到,也许能发展出一个解决“一老一小”两端问题的机制。

“看到社区老人们有空闲、主动帮忙看顾小孩,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请有爱心、有能力的老人帮忙?还能用孩子的美好童年陪伴老人的幸福晚年。”2019年7月,杨琼她们提出“共享奶奶”理念,询问社区内是否有人愿意加入。张惠英立马抛弃麻将桌,她“要来当奶奶了!”

退休十几年后,她终于又回到规律、热闹的生活中。“共享奶奶”们开始“排班”接孩子放学,统一接到社区活动中心后,陪伴孩子写作业、画画、唱歌、跳舞,一起学习各种“非遗”手工艺。而“一老一小”的安全也被考虑得十分周全。被照看的孩子需满足上幼儿园的年龄,一般交由同小区的奶奶照看。接孩子放学时,为了安全起见,社区提前和学校沟通好“共享奶奶”信息,志愿者也会陪同前往。

越被需要

越爱“上班”

称号时髦、小孩围绕、被人需要,张惠英几乎立马爱上了新身份。干得最起劲时,她天天往社区活动中心跑。老伴觉得“好笑”,前脚嚷着头痛躺下的人,接到社区电话二话不说换裙子、涂口红、梳发髻、穿鞋子,“说起要去陪娃娃耍,你又哪儿都不痛了哇?”当“共享奶奶”一年多、69岁的杨果露也在兴头上。前一天结束旅行,第二天就穿上“共享奶奶”的橘色围裙。出门前,家人调侃杨果露,“你是害怕被开除吗?”

奶奶们很爱“上班”。关于这一点,孩子们都知道。“我觉得张奶奶是个显眼包。”“显眼包的意思就是特别积极,她总是高举双手,大声喊,我们来唱歌吧!虽然她有点激动,可我还是很爱她。”和“共享奶奶”接触2年的琪琪(化名)有些看不懂,“明明是我被她们照顾了,但是看起来她们好像比我更开心。”

外界猜,这是因为奶奶太孤独了,需要人陪。张惠英和老伴两个人生活在吉福社区交大庭院,儿子在外当兵,孙子已经长大不在身边。可她不觉得自己没事干,需要做“共享奶奶”才有人陪,她更希望的是自己被人需要。“我根本闲不住。坚持做‘共享奶奶’,是想着能帮到双职工家庭、解决他们的问题,那我还算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成功一件好事,已经足够快乐了。”张惠英说。

张惠英搞不来“煽情”那套。她坚称“带娃娃也没啥特别的”,还说自己“记不住三四百个孙孙的名字”。但每当有小朋友过来找她剪纸、涂鸦草帽,她总能认出大多数,“这是多多”“这是菲菲”“这是琪琪”。有时她还会给儿子打电话,“你这周六别回家,我有安排,要去社区陪孩子,下次见你。”

这群努力“上班”的“奶奶天团”,甚至“卷”起了穿搭。聚在一起时,她们习惯夸赞彼此的着装。“孩子喜欢牵漂亮奶奶的手,所以我们都要拾掇一下,就像互相比美。”张惠英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精气神,“不然天天在家,衣服也随便一些,两个老人糊里糊涂过了,今天是周几都不知道。”

“共享奶奶”们带来的变化很快出现。家长意识到,由“共享奶奶”托管的孩子更懂感恩、更会表达。张婷(化名)从前“娇滴滴”的女儿,学会了主动给她拿鞋换鞋、扇风捏肩。女儿告诉她,“因为奶奶们照顾我们太累了,所以我想,你肯定也很累。”这群由奶奶们照看长大的孩子,也开始主动上门看望奶奶。他们的父母也会上门帮老人买菜、做饭,周末还会带着老人一起出去游玩。

张惠英和奶奶们,从被人需要,变成了被关切者。

“添麻烦”时

邻里近了

成为“红人”奶奶后,张惠英老伴发现,在家里炒菜不能太勤快。他经常“质问”张惠英,明明说好5分钟到家,怎么20多分钟过去,“菜凉了人还没到”。张惠英有点小“傲娇”,“你不知道社区要给我打招呼的人很多吗?这边一句‘张奶奶’,那边一句‘张姐’,我也有很多话要聊的!”

杨琼认为,“共享奶奶”发展到现在,已经实现了她们提出这一理念时想要促成的效果:“奶奶们照顾好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双职工家庭又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形成社区自主的‘老小’志愿者模式。”

她提供的一个数据佐证是,2019年至今,吉福社区“共享奶奶”模式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或是矛盾争执,邻里关系反而更加融洽。公开报道显示,在“共享奶奶”带动下,吉福社区60%的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15%的常住居民是注册志愿者。“我们考虑过风险问题,和奶奶的亲属、孩子家长之间都有协议。此外,我们也购买了场地险,但从来没有用到过。”

除了成都,杭州、重庆、鄂尔多斯、宁波等地逐渐有了“共享奶奶”的身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包括壮大老年志愿者等队伍,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老年志愿者,正成为社区互助新模式中的重要角色。

一些地区向“共享奶奶”提供过倾斜性激励服务,吉福社区有所不同,陪伴服务纯粹出于公益,张惠英说,“我们奶奶没必要追求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

“纯公益的行为也许能走得更长久一些呢?”6年以来,杨琼和吉福社区工作人员看过其他地方的新闻报道,但后来有些组织实际上似乎名存实亡,不再发挥作用。采访中,杨琼和奶奶们都表示,“‘共享奶奶’模式其实没有什么门槛,值得推广复制”,最重要的还是看“社区居民是否足够信任”“大家有没有一颗公益的心”“怎样激发民间互助的精神”。杨琼说,非商业性质的托管不易产生纠纷,“人与人的情感更纯粹,纽带也会联结得更紧。”

吉福社区的很多家长也曾主动提出给奶奶相应报酬,但都被奶奶们拒绝,杨果露说,“公益不是做买卖,我们在这里能找到更多生活乐趣,找到那种被需要、被尊重的价值感就够了。”

采访当天,两位前来吉福社区参观的基层工作人员在讨论,“你觉得这个模式能够推广复制吗?”“有点难吧,社区差异性比较大,本质还得看有没有良好信任的基础。”

但这些“复杂的问题”都和吉福社区的“共享奶奶”们无关。她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做完?”“剪纸的花样是不是该更新?”“怎么高效用智能手机搜索千奇百怪的提问?”毕竟,张惠英立志再干十年,“陪孩子们到我80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