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游飞 陈丽霏
“不安分”的金利琼又试种新品种,这次成功了。
“发省内选8分熟,省外选稍微硬一点的。”7月17日清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的果园里,村党委书记金利琼麻利地分拣着果子,手机在兜里震个不停——又有新订单进来了。
“尝尝,这是前年试种的新品种。”说着,她用袖子擦了擦蟠桃,咔嚓一声掰成两半。白里透红的果肉渗出蜜汁,这是这个品种首次挂果,亩产突破800公斤,地头价一斤卖到15元。
49岁的金利琼挽着裤腿,运动鞋上沾着新鲜泥点,在万佛村,她还有一个外号——“试种书记”。称呼背后,是她家那40亩“啥都种”的试验田:东头是山东引进的“奶油草莓”,西边是重庆来的“味帝李”,最新“住户”是4株浙江黑杏苗,刚冒出新芽。
“这是我们的‘试验田’,40亩地里藏着13个品种。”果园里,金利琼弯腰拨开枝叶,指着一串青李子,“去年挂果率才30%,今年调整授粉树比例,你看现在果子多密。”
2012年,看着村里遍地贵妃枣,金利琼却琢磨起“甜蜜的烦恼”:“枣子再好,一年也就一季收入。万佛村既有技术又有经验,何不打造四季常鲜的果园?”
金利琼算了笔账:春收草莓、夏收桃李、秋收枣、冬收橘,样样达产后,每亩地一年能收入1.5万元,比以往只种枣树收入提高一倍多。
于是,她便开始四处“寻种”。“德阳市每年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我都报名,一边学习当地的基层治理经验,一边观察当地有没有适合万佛村的水果新品种。”金利琼介绍,多年来,她走过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带回了青脆李、五月脆、黑杏子等品种。
新品种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引进的冬枣裂了果,去年味帝李只挂了零星几个果子。但每一次失败,她都重新复盘,调整种植技术。
“挂果周期漫长,这就是一个用时间换结果的过程,反正就是多试。”通过不断尝试,金利琼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收益可观的枣子、橘子和桃子品种。不过她也坦言,杏子和草莓的产量仍有提升空间,“这几个品种的亩均收入还没达到预期,还需要继续优化品种”。
她的“折腾”也影响了周围其他农户。目前,村里共有2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到种植新品种的行列中。
“书记种成功后看到效益推荐给我们,大伙愿意跟着种。”正在农场串门的村民刘泗光笑着说,“前几年跟着金书记改种新品种柑橘,年收入一下子多了好几万元。”
如今万佛村的“四季果园”里,每月都有新鲜水果上市。除贵妃枣外,村里水果年总产值达到近300万元,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快递车缓缓驶离农场,载着蟠桃和李子奔向全国各地。金利琼嘴角扬起:“去年种的4株黑杏子,明年这时候,说不定又有新惊喜。”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