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7月22日上午,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两对来自四川省外的父母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即将见到失散多年的孩子。
这是“2025绵阳公安常态化反拐团圆行动”第26场认亲仪式。今年上半年,四川公安省级团圆工作室(绵阳胡祥雨工作室)接受群众求助5500余人次,现场接访群众300余人次,采集生物样本900余份,已找回89名失踪被拐儿童。这场团聚,是四川公安民警联动云南、贵州两地,争分夺秒“抢”下来的。
离开大山,夫妻俩丢了刚满周岁的儿子
第一对认亲家庭,来自云南昭通。儿子王兵(化名)失踪时刚刚满月不久,如今已经长成27岁的小伙。
“我和妻子是云南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这辈子最熟悉的就是脚下的土地。”王兵的父亲解天能说,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日子每天重复,可两人的心里始终压着一块大石头,这一压,就是整整27年。
为了生计,1998年,解天能夫妇将3岁的大儿子留在老家由父母照看,带着刚出生半个月的小儿子,来到昆明打工。“我们租了间简陋的房子,靠给人开荒种地挣点辛苦钱。那天,我和妻子像往常一样去地里干活。看孩子睡得正香,怕他受凉不忍心带他去地里,就把他独自留在出租屋里。”解天能说,临走前,妻子特意把被子掖得严严实实。谁曾想,这个决定成为家庭最大的痛。
等两人干完活回来,发现床上已经空空如也,孩子不见了。“我俩一下子慌了神,发疯似地冲出门,挨家挨户地敲门问。可谁都说没看见陌生人,更没听见孩子的哭声。”解天能说,两人不懂要寻求民警帮助,只一心想着自己把孩子找回来,但这一找,就是27年。
转机发生在2024年,解天能听亲朋说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和DNA寻亲。大字不识几个的他开始学着上网发帖,“虽然不懂,但我知道,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
接到线索后,胡祥雨和同事立即联系解天能夫妇,远程指导他们在当地民警的帮助下采集生物样本,“采样、录入系统,紧接着就开始进行紧张的比对。”胡祥雨说,今年5月,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办组织全省打拐专项比对会战,胡祥雨研判,河南省郑州籍人王兵(男,1999年出生)与解天能夫妇DNA信息高度疑似具有亲缘关系,随即通过公安部协作平台指令河南警方再次采集王兵血样加做位点入库。
“最终,我们确认了三人血样所检DNA符合三联体遗传标记,具有生物学遗传关系。”胡祥雨说,一拿到消息,他立刻拨通了解天能的电话。
“当听到‘孩子找到了’时,我脑子‘嗡’的一声,浑身的血都好像冲到了头顶。”解天能哽咽道,找回儿子,他这辈子便没有了遗憾。
当天现场认亲的第二对家庭,来自贵州遵义。“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并非养父母亲生,一直想找到亲生父母。”今年初,37岁的林文起主动向胡祥雨工作室求助寻亲。
接到求助后,胡祥雨工作室民警指导远在福建的林文起采集生物样本,“一收到样本,我们马上进行了祖源分析,结果显示寻亲人疑似贵州人。”胡祥雨说,经过比对研判,信息指向了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机关采集的张英,“两人的DNA信息高度疑似具有单亲亲缘关系。”
张英是谁?她到底是不是林文起的亲人?工作室民警随即联系贵州公安共同开展调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1988年8月,张英生下儿子,因夫妻感情不和,半年后丈夫外出谋生,留下她和儿子在贵州老家生活。1989年,张英经人介绍赴外省务工,将10个月大的儿子交由丈夫家人抚养,一年多后回家,却被丈夫家人告知孩子已莫名失踪。
35年来,张英一直在寻找孩子的下落,却始终没有音讯。皱纹爬上脸颊,头顶生出白发,张英的心里始终留着一道深深的伤疤,“我害怕过年,正月初一是儿子的生日。每到这一天,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直到今年5月初,张英在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到公安机关采集了本人DNA信息入库。
半个月后,胡祥雨给张英送来了她等待了三十多年的好消息——儿子找到了。“张英问我‘怎么这么快,是真的吗’,她找了30多年,我们一秒钟都不想耽搁。”在认亲仪式现场,胡祥雨陪在张英身边,“儿子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一双儿女,她心里的疤终于能愈合了。”
“抱着妈妈,我的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无论如何,这段寻根之旅,终于走到了终点。”林文起搂着30多年未见的母亲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