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大熊猫王国”移交地方事务管理职责,为何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25-07-29 16:20:02

四川在线 记者 陈俊伶 王成栋 李志强

成都向西120公里,邛崃山系120公里处,就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大熊猫王国”。

1983年3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竖起卧龙特别行政区的牌子,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个特区。42年后,大熊猫保护与栖息地发展的历史被重新书写。

7月28日下午,在卧龙特区机关办公楼,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阿坝州、汶川县移交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职责。

地方事务管理职责具体移交了什么职能?又为何势在必行?

卧龙特区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大熊猫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双跃升”

卧龙特区地处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辖区拥有耿达、卧龙两个乡镇,面积20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0多人。与此同时,这里还是全球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最为完整的区域,承载着中国生态保护的独特记忆。

1983年,卧龙开启了中国珍稀物种保护新范式。当年,在箭竹开花导致大熊猫食物短缺的背景下,全球掀起“抢救大熊猫”的浪潮。为加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省政府批准,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成立,设卧龙特区办事处,委托原林业厅代管(后为省林业和草原局)。

2003年,卧龙特区办事处更名为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区域内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自然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管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工作。

卧龙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以特殊体制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42年间,这里见证了大熊猫保护繁育的进步,也经历了涅槃重生的考验。1986年,全球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大熊猫“蓝天”降生在卧龙特区。2006年,又在卧龙尝试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放归圈养大熊猫。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来袭,作为距离震中最近的大熊猫栖息地,卧龙特区大面积民房和大熊猫圈舍垮塌。此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援建下,卧龙特区完成了震后重建。

从保护区搬迁到场镇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在自然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蝶变”。如今,行驶在卧龙特区的中国熊猫大道,大熊猫带来的“人气”真实可感:路边并排的民宿农家乐的停车场塞得满满当当,道路上前来游玩的游客、车辆熙熙攘攘。

“到8月的房间已经订满了。”杨女士来自汶川耿达,六年前跟随邻居脚步,她在距离卧龙神树坪基地10公里处开了一家客栈,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服务。她坦言,大熊猫效应直接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前就是在家种菜和带娃娃,只能勉强吃饱饭。现在,全家的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至去年,卧龙特区内分布野生大熊猫149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万元以上,分别是1983年的近2倍和约172倍,实现了大熊猫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跃升”。

不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移交后具体事务各司其职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卧龙特区的特殊管理体制显露出部分局限。阿坝州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坦言,特区管理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治理、安全稳定、民生保障等职责,不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卧龙特区教育、医疗等民生事务需经省、州、县多层审批,政策执行存在层级冗余,“基层经办人因信息不对称,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导致行政流程不畅,民生资源经层层下达,效率也低于预期,社区发展面临局限,形成‘特区不特’的管理困局。”

改革因国家战略升级势在必行。2017年,卧龙特区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当地政府承担自然保护地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大熊猫国家公园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跨区域一体化保护,特区体制与国家公园战略目标不兼容。”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经过四年时间酝酿,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精神,反复研究、科学决策,今年6月正式作出决定:将卧龙特区地方事务移交属地管理。

具体如何移交?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卧龙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防灾减灾、市场监管等职责移交汶川县,普通公路管理有关职责分别移交阿坝州、汶川县。卧龙特区管理机构暂由省林草局和阿坝州共同管理、以阿坝州管理为主。“今后卧龙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有林草部门支持,还将得到国家林草局、省级相关部门以及阿坝州、汶川县党委政府的共同支持,卧龙特区也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跨越。”

随着卧龙镇、耿达镇划转汶川县管理,对于两镇的未来发展,汶川县已有规划。汶川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依托都四(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等重大项目,高水平打造山地轨道交旅融合示范区,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熊猫文化等产业,加速形成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正向反馈的发展格局。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