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省情研究所丨关税战反复拉锯 内外贸两条“腿”跑步能否更快?

发布时间:2025-07-31 17:59:05

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目前美国客户还是主要以转移产地为优先,除非out of china的产能不足,才会给中国供应商订单,所以接下来的订单增幅估计不会太大了。”7月30日凌晨,当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结果消息从瑞典传回国内时,四川省外贸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洪治的话令人意外。

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美抢出口、抓订单赢得的又一个窗口期,但从外贸企业实操看,贸易格局已发生变化,同时,90天以后的关税政策仍旧面临高度不确定性,挑战仍大。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强调“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尤其在关税反复拉锯之下,这无疑是外贸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必然路径。但记者在连日调查中发现,外贸企业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畅。

当爆发式“热情”逐渐退却 依旧还是那些难题

当美国举起关税大棒,中美双方外贸企业一边“抢出口”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未来高度不确定性做好更多准备。对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加大力度拓展非美市场,另一方面深耕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切换通道,也势在必行。

就在4月,国内商超、商协会甚至外资企业积极响应“外贸拓内销”活动,线上、线下纷纷开启绿色通道,为订单受阻的外贸企业搭建内销专区、举办展销会,免费推流宣传,有的还安排专业采销队伍驻点办公,与外贸企业联合开发自有品牌创新商品等,帮助外贸企业迅速打开国内销路。

政策开路、渠道响应,就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不少外贸企业如沐春风般找到了新的订单出路。

“4、5月份,原本出口美国的毛毯在国内就卖出10多万条,火爆的场景难以想象。”南通雯茵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权感慨,过去多年公司产品70%都销往美国,仅有很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当时联系了国内很多商超企业,也在四川成功对接上大型的连锁企业,大量外贸产品上架后被迅速销售一空。”

回忆起三个月前的情景,四川仟品恩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静仍有些激动。这家成立三年不到的小微外贸公司,刚打开对美市场销路,就遭遇了关税战。

“公司的方便食品、快消品一年出口美国有20多万美元,因为只做对美单一市场,订单损失十分惨重,最困难的时候各方伸出了援手。”张静回忆说,当时甚至很多企业出于情怀在帮扶他们,积压的出口食品在贴上符合国内销售要求的白标之后,就能快速找到买家,一个月内销售额达到十多万元,清库存效果显著。

但这种激流勇进式的热情,眼下正逐渐降温。不仅是上述两家企业,受访的多家外贸企业均表示,最近两个月,随着暂停“对等关税”的窗口期平稳过渡,各方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国内订单较4、5月下降50%以上,而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渠道并未真正跑通,依然很难拓展国内市场。

热情褪去,外贸企业面临的难题依旧还在。

内外贸两条腿一起“跑” 更考验企业综合能力

记者走访了多家四川外贸企业,大家普遍反映,相较于单纯做外贸进出口,同时开展内外贸业务的难度更大,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也更高。

四川省外贸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规模领先的测量和切削工具生产制造与出口企业。近年来,公司加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同步拓展,去年销售额达到6个亿。

今年上半年,面对不断“跳高”的关税,该企业进一步调整战略:面向海外多元拓展国际市场,把服务半径、供应链半径拉得更长。面向国内加大渠道推广,一个门店一个门店进行“地推”,扩大产品知名度。

半年下来,调整的效果也很直观:今年前6个月该公司国内销售额同比增长50%。不过,放在公司全年6个亿的销售总盘子中,国内份额仍只占到5%。

“做内贸比外贸更难。”该公司总经理洪治坦言,一方面是公司所在的机床工具行业在国内产能本就比较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更激烈的价格竞争、更复杂的销售渠道、更长的账期,甚至是销售人才储备等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

然而面对未来长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洪治认为,要实现更平稳长久的发展,困难再多也要上。

对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开拓国内市场,遇到的难题还不止这些。作为一家智能电表生产商,其产品面向的主流客户是电力公司,而非消费大众。其产品不仅赛道狭窄,更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想要进入国内的电力系统采购商名单,就要符合独立的评分要求,比如要取得国家级荣誉奖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等等一系列资格要求,如果没有‘0’到‘1’的起步与积累,突然转型是很难进入国内市场的。”该公司副总经理夏志强坦言。

不仅如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智能电表产品,还涉及到诸如通信、电表数据管理、材料阻燃、检验测试标准等行业上下游的密切配合,相当于需要对行业进行系统性改造,并不能简单将出口产品换个商标就在国内销售。

经粗略计算,去年该公司针对国内智能电表的产品研发投入就达到几千万元。

为了帮助更多外贸企业顺畅开展进出口业务,最近几年四川也在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缺少经验和渠道的企业“搭台唱戏”。

四川丝路易购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港投集团下属平台公司,主要面向外贸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在对接了数百家外贸企业需求之后,四川丝路易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易有两大感触:内贸企业想开拓外贸的,对海外市场的财税法情况不熟,“走出去”风险居高不下;外贸企业想转内销的,对国内市场缺少清晰画像,和具有竞争力的质价比产品。

“无论是因地制宜还是抱团取暖,希望通过服务平台,针对性解决企业拓展两个市场的痛点,降低一体化发展的门槛。”何易说。

锻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抓住冲破障碍的关键

纵观中国外贸发展历程,“出口转内销”并非新鲜事,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比如,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后,出口订单迅速缩减,国内宏观政策顺势引导,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2009年、2014年、2016年,国家多部门多次提到加快出口转内销。2020年,全球贸易在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下,作为应对疫情的紧急政策,首次提出系统性指导意见。而在其后的几年间,这一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从制度层面推动规则对接、标准认证衔接,为长期转型铺路。

站在当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甚以往,步步紧逼的国际经贸形势,也让每一个外贸企业的神经绷得更紧。不仅如此,近期国内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未来中美关税博弈还将反复拉锯,当又一个90天关税豁免期过去,进出口可能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分析认为,外贸本身就是动态平衡的,在结构性调整之下,“东边不亮西边亮”是常态,但无论局势怎样变化,锻造产品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选择做外贸还是做内贸,亦或内外贸一体发展,不能硬生生一刀切。

就在这几天,万源市德诺仪表有限公司新上市的一款温度计在海外火爆出圈。视频里,公司总经理魏作飞拿着一个铁榔头对着温度计一阵狂砸,怎么砸也砸不破。为此,他还打出一句推广语:“欢迎来挑战,砸破1个赔你1万个”。

正是因为出奇的创意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今年上半年这家只做出口生意的外贸企业,产值比去年翻三番。不仅做到产品提价销售,还成功拿下了波兰、土耳其等国家最大采购商的订单。“不跟随脚步,努力做到一直被别人模仿,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困境、走到哪里,都会有市场。”魏作飞说。

一直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道路上驰骋的女鞋品牌代表——成都艾民儿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半年也获得了不小成功。

“尽管没有深耕美国市场,但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公司也在不断改变经营策略。”该公司总经理刘琼英坦言,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在增加品类、拓展周边产品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亲民价格的产品选择;在欧洲市场,加快将公司469项版权进行数字化建模,吸引更多国际年轻设计师参与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市场稀缺性。

而在这过程中,公司还针对国内国际市场,建立起两个完全独立的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互不干扰。

“与其坐等市场,不如勇于尝试,以更强的专注力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市场,让企业发展有更多可能性。”在刘琼英看来,“出口转内销”并非短期一时一刻的“避风港”,而是外贸企业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汤继强则进一步建议,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能让企业一味冲在前,系列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环境的系统性建设,比以往更加紧迫重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