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托底性帮扶“没有局外人”,川商如何助力39个欠发达县域?

发布时间:2025-07-31 18:08:54

四川在线记者 田姣

会场外,一张张展台上,来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和托底性帮扶合作项目的产品琳琅满目——黑猪肉、牦牛肉、人参果、下饭菜、醪糟饮、银耳羹、魔芋爽、干菌山货等一字排开,直观展示着民营企业产业帮扶的成果。

会场内,一场聚焦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的推进会正在进行。7月29日,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暨工商联系统助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推进会在资阳召开,既总结托底性帮扶阶段性成效,同时分析形势、安排下一步重点工作。

托底性帮扶“没有局外人”。如何汇聚全省工商联系统和广大民营企业的力量,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建机制

每个欠发达县域至少有2家企业、2家商(协)会结对帮扶

向困难救助对象捐赠住院治疗费65739.18元;发动会员“以购代捐”累计消费29108元;号召7家会员企业为13名贫困大学生筹集助学金57000元……这是在推进会现场,四川省重庆商会会长、四川星瑞集团董事长吕状文分享的一组帮扶甘孜州新龙县的数据。

吕状文还有一个身份是甘孜州新龙县托底性帮扶“2+2+N”工作小组组长。按照省工商联“2家企业+2家商协会”结对模式,新龙县与四川星瑞集团、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四川省重庆商会、四川省企业品牌创新促进会结对。

39个欠发达县域发展相对滞后,补齐这块短板,直接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共同富裕的进程和成色。“托底性帮扶没有局外人,我们必须抓紧抓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景临在会上表示,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发挥在吸纳就业、促进增收、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023年9月,四川启动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后,省工商联迅速响应,建立“2+2+N”联系结对帮扶机制,在每个欠发达县域安排至少2家执委企业和2家重点商(协)会“县企结对”,各级工商联持续发动更多帮扶力量加入。

机制建立近2年来成效显著。目前,共有671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开展900余项帮扶活动,投资到位资金30亿元,消费帮扶1.2亿元,解决就业7000余人,捐款捐物等公益投入1.4亿元。

仍有短板还需补足。记者在通报的“2+2”结对企业、商会托底性帮扶工作成效评估情况中了解到,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来,虽然县企互动比较活跃、帮扶工作多措并举、帮扶成效多点开花,但还有少数未实质性结对、群众满意度还有差距,以及兑现帮扶不够及时等问题。

对此,会议还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托底性帮扶“2+2+N”联系结对机制的实施方案》,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常委企业就加强“县企结对”工作进行辅导和督促。

看成效

产业帮扶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托底性帮扶并非单纯、单向的“输血”,更是互惠互利的“造血”。在推进会现场,“产业帮扶”无疑是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

在凉山州昭觉县的特口甲谷村,坐落着一个现代化养殖基地。这是新希望集团推出的“4+N”精准帮扶模式的典范。所谓“4”是指昭觉县政府、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新希望集团、村集体经济四方联动,“N”代表N个建档立卡农户。

具体如何运作?新希望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张明贵介绍,政府与银行提供资金及贴息贷款支持。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销售并承担疫病、市场风险;村民则获得股金分红与工资收入。

项目于2018年4月竣工投产。截至2024年底,项目累计出栏生猪1.6万头,支付代养费517万元,累计分红139万元,惠及村民1130人,培养本地技术骨干12人,持续壮大当地生猪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新希望已将“昭觉模式”,成功推广至全国分子公司,带动更多地区、农户实现互惠共利。

产业帮扶,为39个欠发达县域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铁骑力士喜德县生猪代养“1211”模式、好医生布拖县附子“中药材种植+保底购销”模式、域上和美稻城县《亚丁密码》“商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易田集团甘洛县人参果“品牌共建+订单农业”等项目,助力群众增收、做强集体经济、壮大县域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县企、村企共兴共富之路。

组织民营企业、商会参与托底性帮扶,目标是实现企地共进,激活欠发达县域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景临在会上提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合作项目、产业共建,将先进理念、成熟技术、有效资本、广阔市场渠道引入县域,帮助当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