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吴枫
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一句话:此前的政策延续执行。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美抢出口、抓订单赢得的又一个窗口期。但实际上,很多外贸企业看来,贸易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而且,90天以后的关税政策走向何处,仍旧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强调“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
尤其在关税反复拉锯之下,这无疑是外贸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必然路径。
但,外贸企业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并非想象中顺畅。
想必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今年4月,在中美关税税率不断“跳高”之际,国内线上、线下渠道商积极开启新一轮“外贸转内销”活动。众多百货、商超、电商平台和商协会等等,各方之力伸出援手,开设绿色通道,举办外贸优品展销会,全力帮助中国外贸商品转向国内销售,解决外贸企业燃眉之急。
政策开路、渠道响应,就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不少外贸企业找到了新的订单出路。不过伴随着关税税率回落、海外订单快速修复,外贸转内销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热情褪去,大家发现,这些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渠道并未真正跑通,依然很难拓展国内市场。
有不少企业坦言,做内贸比做外贸更难,因为国内更激烈的价格竞争、更复杂的销售渠道、更长的账期,甚至是销售人才储备等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
然而面对未来长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企业要实现更平稳长久的发展,困难再多也要上。
实际上,纵观中国外贸发展历程,“出口转内销”并非新鲜事,甚至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比如,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后,出口订单迅速缩减,国内宏观政策顺势引导,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2009年、2014年、2016年,国家多部门多次提到加快出口转内销。2020年,全球贸易在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下,作为应对疫情的紧急政策,首次提出系统性指导意见。而在其后的几年间,这一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从制度层面推动规则对接、标准认证衔接,为长期转型铺路。
站在当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甚以往,步步紧逼的国际经贸形势,也让每一个外贸企业的神经绷得更紧。不仅如此,近期国内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有专家指出,外贸本身就是动态平衡的,在结构性调整之下,“东边不亮西边亮”是常态,但无论局势怎样变化,锻造产品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出口转内销”并非短期一时一刻的“避风港”,而是外贸企业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与其坐等市场,不如勇于尝试,以更强的专注力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市场,让企业发展有更多可能性。”这是成功闯荡国际国内市场多年的企业家给出的最真挚的建议。
同时也要看到,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能让企业一味冲在前,系列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环境的系统性建设,比以往更加紧迫重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