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当高速公路穿越生态敏感区,如何路景共生?

发布时间:2025-08-01 10:59:51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文/图

从都江堰出发,沿着G0615久治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久马高速”)一路向青海方向,穿过山峦叠翠,一路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优美画卷呼之欲出。

不过,如何不让这幅“画卷”被破坏,是久马高速建设中的大难题。作为四川首条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高速公路,走廊带穿越梭磨河森林公园等多个生态敏感区,沿线生态脆弱、修复难度大且相关建设经验匮乏。

公路穿越生态敏感区,如何路景共生?7月31日,四川久马高速公路高原生态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暨观摩会上,建设者们亮出绿色建设“招式”。

给草甸“搬家” 

如果不是工程师提醒,很难看出公路两侧绵延的草甸,经过了一次特殊的“搬家”。

久马高速大部分路段穿越草原湿地地区,这些草甸生长周期长达成百上千年,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建设过程中,项目预先规划原生植被表土剥离以及回铺调配图,通过精准移植技术,让69万平方米的原生草甸在施工后‘满血复活’。”蜀道集团久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草甸如何“搬家”?项目团队先是深度了解了草甸的植被种类、生长周期等特性,为嵩草、早熟禾等68种草原植物“原住民”办了“身份证”。

久马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助理周辀介绍,项目团队研究发现草甸根系深度70%都集中在0至15厘米土层,进而精准给草甸定制了“搬家标准”,剥离厚度不低于15厘米,确保连土带根“整家迁移”。“搬家”后的草甸则住进“临时招待所”,通过平铺存放、洒水保湿、遮阳防晒等方式精心照料,确保草甸“暂住”期间依然生机勃勃。

草甸移植按工程进度逐段进行,待一段路基完工、边坡完成,就会将草甸回铺。草甸搬进“新家”也有讲究,要先铺上20至30厘米厚的“营养土”改良土壤,随后像拼积木一样错缝排列,精心养护。

“目前移植植被1年恢复成活率超85%,原生植被组成种类保存率达到90%,有效地恢复和保护当地的草甸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将通过编制技术指南和团体标准,进一步推广技术。”久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污水过“流水线”

久马高速所在区域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治水体污染关乎着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

相较于平原服务区,在高原服务区,低温、低压、低氧的环境让污水处理成了难题。按照要求,久马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利用率要达到100%。如何实现?

周辀介绍,久马高速服务区建立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高寒服务区污水低能耗资源化回用技术,通过“清水制造机”,让污水“洗澡”后变身有用水,用于浇花和洗车等。

具体而言,服务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就像一条“污水净化流水线”,先用多级工艺给污水“洗澡”,把氨氮等污染物“揪”出来,去除率最高能达97%。除此之外,项目团队通过添加筛选复合高效微生物,使其在特制的多孔填料上“安家落户”,分工合作分解脏东西。

周辀介绍,系统还装了“智慧大脑”物联网监控平台,实时紧盯水质变化,自动调节微生物活性和营养供给,就像给污水处理系统配了个“管家”,不用人天天盯着,也能保证处理后的水清澈达标。

蜀道集团久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技术将在久马高速全线四对服务区“上岗”,通过这套系统,每年每处服务区能节约不少水费,按处理水量算,预估一年最多能省4万元。

【新闻延伸】

G0615线久治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G6北京-拉萨高速公路联络线德令哈马尔康的核心构成段落,作为四川省“十四五”规划中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联络国家高速公路网西北方向至西南方向的大通道,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1688网”中成都至马尔康、青海放射线的重要组成路段。

久马高速起于四川青海省界,经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至马尔康市,止于汶马高速王家寨枢纽互通,全长219公里,桥隧比42%。建成后,成都至川青边界的通行时间将缩短为5个半小时,阿坝县、红原县不通高速彻底成为历史,加强川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实现沿线产业集聚与阿坝州“两环六廊”大九寨交旅融合空间布局。

目前,久马高速阿坝段50公里(川青省界至阿坝收费站)建成试通车;刷经寺段48.5公里(中壤口互通至王家寨互通)具备通行条件。力争2025年底,实现阿坝互通至安羌隧道进口23公里段落和海子山停车区至中壤口互通64公里段落(共计87公里)建成通车。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