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四年时间,院士工作站这个项目组成长为科技企业丨牢记嘱托 奋力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

发布时间:2025-08-01 11:12:17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7月31日上午,位于宜宾市的四川长江工业园一隅,一台台银白色的大型设备从货车上缓缓卸下,被送到落成不久的厂房内,意味着全省首条高安全电池量产线即将进入设备调试环节。

这里是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科动力)生产基地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正式投产。高安全电池在同等重量下容量更高、充电速度更快、能承受更大温度变化,供应时下热门的电动航空器、智能机器人等设备所需。

宜宾是动力电池之都,全球每十块动力电池就有一块“宜宾造”。孵化赛科动力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位于宜宾三江新区,这里贡献了宜宾超八成的动力电池产值,眼下,这里正围绕未来电池产业方向——固态电池,布局多种技术路线。

一年前,赛科动力还是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产业孵化的一个项目组,现在已成为一家即将量产的企业。不远的未来,它有望成为技术“领头羊”,占领新的细分赛道。

这种变化,是宜宾三江新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折射出新能源产业迭代过程中的更多可能。

孵化

聚焦产业化,动力电池技术不断迭代

7月31日,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6楼办公室,来自清华大学的50余位同学正梳理当天的实验数据,电脑屏幕上,点状的数据组成线条,绘出颜色各异的图像。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是一个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领衔的科研及产业化团队,与宜宾市政府共同打造。落地宜宾近5年来,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在这里聚集,围绕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开展研发。

赛科动力副总经理邱越三年前加入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作为其中一个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开展高安全电池研究。

“动力电池研究前期投入大,但在这里,有着国内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最关键的,有来自顶尖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与,能快速搭建起一个产业化团队。”他说,这样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单靠高校或企业,是无法提供的。

无壁垒的研发+成果转化,让高安全电池能迅速产业化。今年4月,全省首条高安全电池中试线在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一楼投用;半年后,中试成果又将在四川长江工业园的一个厂房内实现量产。赛科动力也从院士工作站的一个技术部门,成长为了一家市场化的企业。

从孵化到中试乃至量产,赛科动力创下了业内罕见的“加速度”。邱越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院士工作站可“无缝”对接宜宾本地的新能源企业,准确获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发产品。

眼下,赛科动力正在调试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涉及20多个环节,多数环节都是对既有动力电池生产技术的颠覆。赛科动力计划,联合20余家设备供应商共同对下一代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开展攻关,集中优势力量实现装备的突破。

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圈逐渐形成

紧邻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张强团队正在装修办公场地,预计今年8月底入驻。张强团队聚焦下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进行研发,可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现有水平的两倍。

围绕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开发,宜宾市通过开展“江源行动”,又引入了张强团队等2家新型研发机构,囊括了目前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更多技术开发路线,落地宜宾三江新区。

宜宾三江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通过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不同新研机构之间合作,塑造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研发生态圈。

2024年以来,宜宾三江新区与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崔光磊研究员团队及北京深势科技合作,投资超4.5亿元,开展固态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研发。

生态圈内的“化学反应”,已经显现。

前不久,赛科动力试生产的电池及材料样品获得国内头部车企和动力电池制造商认可,不久后将正式供货。

邱越告诉记者,技术研发不仅限于当下,强强携手,已形成了“投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梯次格局,可在业内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宜宾三江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江新区实施了区级“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软科学”科技计划项目。自三江新区成立以来,实施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127个,项目经费投入2.6亿元。三江新区科技创新体集群核心载体总面积33.25万平方米,签约入驻项目222个,入驻率超50%。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