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近日,省教育厅等十九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教联体”的内涵、各主体的职责任务、总体目标,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提供了具体指导。
为什么要建设“教联体”?四川落地方案有什么亮点?如何推动《方案》落实?四川在线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相关专家与教育界人士。
全域共育系统协同,让教育从 “独奏曲” 变为 “交响乐”
当前,学生的健康成长之路上面临着诸多新挑战。近视率攀升、超重肥胖问题凸显、沉迷手机网络难以自拔、心理健康亮起红灯,引发社会关注、家长关切。
《方案》强调“教联体”的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对此,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焦蒲注意到,相比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四川的落地方案新增了省民宗委和省体育局两个部门,由此可见四川的决心和力度,诠释了全域共育、系统协同的理念。
“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当好‘教育合伙人’,才能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目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认为,《方案》紧紧围绕育人为本,明确了各方职责,推动机制体制和条件保障落实到位,具有可行性。
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看来,过去家校社常是“你干你的,我做我的”,《方案》打破“围墙”,以学校为圆心串联起社会资源,真正让教育从“独奏曲”变为 “交响乐”。
七大行动对症下药,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
“《方案》最突出的亮点是聚焦问题。”焦蒲谈到,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的缺失,家庭教育能力的不足,校外资源利用不够等这些较碎片化问题,《方案》设计了大思政育人、家长学校创建、“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等七大行动来回应现实,这也体现了在协同育人治理上的系统性。
黄艺竹也有同感,学生安全、身心健康等问题,都是让校长们经常夜不能寐的难题,《方案》给出了“组合药方”,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如街道社区要提供假期托管场所,这切实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去哪儿”的老大难问题;“心链网络”让心理老师不再孤军奋战,专家也可以远程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罗哲认为,《方案》明确 “教联体” 中家庭要履行主体责任,这一规定意义重大。开展“家长学校”创建行动,以家长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牵引龙头,不仅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提升家庭培育孩子的能力。
《方案》不仅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任务,还配备了坚实的保障措施,“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各学校与所在街道社区、就近社会资源单位建立工作对接机制”等。“这些措施更强调条件的支撑与协同的落实,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焦蒲说。
科学统筹总结典型,释放协同育人最大规模效应
在焦蒲看来,“教联体”建设本质是建立优良的教育生态。“良好的教育生态能滋养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所以‘教联体’不只是简单地设立一些机制,更重要的是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和活力,共画学生健康成长‘同心圆’。”
首先要“联得上”。这就需要统筹抓好机制建设,它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工作,更要依托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统筹,建立跨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谁牵头、谁协同、谁负责,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各种问题。
其次要“干得实”。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家校关系优化、社区与人力资源共建等问题,将 “教联体” 建设项目化、清单化、任务化,探索一体化运作方式,否则协同育人工作就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方案》明确,各地以区域为主体构建满足学生全方位需求的各级各类协同育人“教联体”。罗哲表示,总结四川已有的区域 “教联体” 建设典型案例,形成操作性更强的建设指南,能让各地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作为“教联体”建设的主导单位,该如何发挥作用?黄艺竹分享了泡桐树小学构建“三级责任网”的实践经验。校级干部是“引擎组”,校长任组长,联动街道书记、派出所长成立“护校安园”专班;年级组建立“资源官”,教师担任联络员,绘制“泡小资源地图”;升级三级(学校、年级、班级)家委会,新增“祖辈教育委员”,开设专题讲座和家长沙龙,化解隔代教育矛盾。“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这也许就是‘教联体’最美的样子。”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